于丹:上海世博会要成就的应更是游客的心灵之旅(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世博会
    于丹:上海世博会要成就的应更是游客的心灵之旅(2)
2010年01月22日 11:16 来源:解放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上海有太多太多感性的、外在的,能够使人感知的、与众不同的气质。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上海的气质其实比北京还要强烈。北京因为是皇城文化延续下来的传统,它大气、包容,而且它又作为首都,你会觉得它更多地呈现为一种接纳和开放。但是,本土的那种老北京的东西,我们现在感受的时候,可能不像老上海的东西这么强烈了。

  我眼中的上海,它所有的历史性的包容,只为了一个理由,就是使它能够有一个更有创建性的未来。包容本身不是目的,包容是把自己作为一个烧杯,让各种元素形成化合反应之后,创新成一种全然不同于其他城市的气质,使自己终于成为特立独行的自己,而得以在全球被识别,这就是上海的未来。

  这种气质的成全,一个重要的门槛就是2010年的世博会。我们原来所认知的上海,是这样一个从容的、典雅的,在历史氤氲的文化气质中缓步行来的城市,在2010年,它又会怎样打开自己?

  也许,我们平庸、枯燥、乏味的日子已经太久了,所以人们更渴望生命中的邂逅。邂逅一个地方,也许它就能够完成对你整个生命系统的唤醒

  上海精神的魂魄,还在于它文化的成全。

  想到上海,我们会想起上世纪初上海的教育、媒体、文化和艺术;会想起鲁迅、茅盾、夏衍、曹禺、巴金这一连串光芒万丈的名字;会想起上海那些曾经与好莱坞不相上下的优秀老电影和那些电影演员;会想起上海报业的传统,那样一种对知识分子良知的坚持和对于民主的憧憬、向往以及抗争;会想起上海的教育,那样一种中西合璧,特别是把西方教育思想、文化理念引入中国。

  上海是一个港口,它也是一个巨大的文化窗口。

  上海的文化在今天将会铸就我们什么样的魂魄?世博会离我们越来越近了,上海还要做哪些准备?我们的世博场馆都快要准备好了,我们的精神也同步准备好了吗?我们的接待设施是一流的,我们的软件和服务意识是否也能真正实现一流?世博期间上海将迎来7000万游客,我们将在他们面前展现出一个怎样的上海呢?

  这些问题让我想到一家世界著名媒体搞过的一个调查,他们请一些女性选择心目中最浪漫的一个词,大家可能没有想到,这些女性选得最多的是一个表达起来非常中国的词,叫做“邂逅”。什么是邂逅呢?它是一种不经意间的遇见,这种遇见对你是有触发的,唤醒了你内心的惊奇,让你蓦然之间笼罩在一种浪漫神奇的光芒之中,那样的一种幸福的感受,就是邂逅。也许,我们平庸、枯燥、乏味的日子已经太久了,所以人们更渴望生命中的邂逅。邂逅一个地方,也许它就能够完成对你整个生命系统的唤醒。

  怎样让游客与上海有一次美好的邂逅,也许这是我们在此时应更多思考的。

  一个人到一个地方游历,其实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遇见一处风景;比这再高的层次是遇见一种生活方式;而最高的层次则是遇见一个全新的自己。

  先来说第一种,遇见一个地方、一处风景。像探险之旅、幸福之旅、夕阳红之旅、蜜月之旅……这些我们熟悉的各种“之旅”,往往是给大家在行程、餐饮、住宿上安排得很周到,特别是应该看的景点大致是不会漏掉的。比如说,在旅途中,人们会被安排着“遇见”一棵古树、一座古寺、一块山石,然后人往景点前一站,“吧嗒”照一张相。回来以后,洗出照片来,就代表我去过这个地方了。但是缺了什么呢?往往缺失的是心灵的游历。

  所谓真正去过一个地方,应该是一种经历。大家到上海来,我们要保障的第一个层次就是让大家邂逅一些全然不同的风景。上海有很多灵秀的水乡,比如说朱家角保持着那么美好的原生态,当你在小船上吃一包笋丝或者一包青豆,悠然地看着风景,听着“咿咿呀呀”的摇桨声,你会觉得时空的界限模糊了。当你坐在水岸楼头,望着水波,也许还依稀能够看见上世纪30年代电影里的那些生活,那些风景。

  但同时,上海又是这样一个有着精彩历史的城市,它的风景应该是有底蕴的,它的风景应该是有人的背景在里面的。比如说,现在隐蔽在上海大街小巷里的那些旧公馆,它们背后潜藏着多少故事。我们走进一座公馆,在浮动着尘埃的光线中,听着老地板吱吱呀呀的响动,你的耳旁是否听到了四大名旦的唱腔?你的眼前是否浮现出了老上海当年的那种繁华?如果你的这些记忆被唤醒了,那就是赋予了你一种生活。

  什么是遇见一种生活方式?就是让你感觉到你不是一个过客,而是可以在这里居住一段并沉浸其中的一个人

  人的生活方式是在景观中被唤起的,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个层次,邂逅一种生活方式。

  今天当我们提起上海人,很多人会觉得上海人是非常有地域气质的人。上海人是有自己方式的,那么,什么是上海人的生活方式呢?

  举个例子,有一次我到上海参加活动,负责接待的同志非常周到,在饭店早早就点好了餐,但到了上海,我就是想吃菜泡饭,他们就请服务员加了一个菜泡饭。服务员写好单子走了,过了没有两分钟,餐厅领班,一个很职业化的小伙子特意过来跟我们讲,说对不起,要和你们讲一下,本来你们已经点了面条作为主食,你们人也不多,可现在又加了菜泡饭,会不会是点重复了,量有些大,怕你们吃不完。然后接待我的同志赶紧跟人家讲,这个菜泡饭一定要加的。他说好的,我们马上去加。

  当时我很感慨,我觉得这就是上海人的方式。同样的热情,北京人跟上海人的做法一定不一样。北京人的热情是,如果这个时候你再点一个北京炸酱面,或是北京烤鸭的话,他不会想你是几个人吃,是不是太多,他会觉得很高兴,因为你点的是我们这里的特色。但上海人有上海人做事的方式,就是职业化。我很喜欢上海人的这种方式,就像我开玩笑说,在北京打车,你可能一上车师傅非常的热情,先跟你聊10分钟国际政治,然后再问,“去哪儿啊? ”上海的师傅则不同,你上车后,他先要告诉你到你要去的地方可能有三种走法,走高架桥会怎么样,走下面会怎么样,哪条路会比较绕但不堵,哪条路可能会塞车,然后问你选择哪一条。

  北京人很热情,上海人也很热情,但是你体会到的方式一定是不同的。所以,我会说到一个地方你会遇见一种生活方式。北京和上海都是大都市,但是在服务意识上它们所体现出的细节不一样。我在北京会觉得舒服,因为我多年生活在北京,北京人的方式我很适应。但是,我在上海同样会觉得舒服,因为它很国际化,也很人性化。什么是遇见一种生活方式呢?就是让你感觉到你在这里不是一个过客,而是可以在这里居住一段并沉浸于其中的一个人。

  所以,在上海,如果我有一大帮朋友晚上想聚一聚热闹一下,我们可以一起去新天地,如果有一两位很要好的朋友想要私下聊天,我们可以去衡山路。上海可以让你选择的地方太多了,它是对象化的,它与人有默契。你总可以选到那么一处在此刻准确安顿你心情的地方。

    ----- 世博会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