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意外”加息 货币政策或将收紧(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央行“意外”加息 货币政策或将收紧(2)

2010年10月26日 10:41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抑制“通胀”效果不会很明显?

  除去对房地产的严控,在外界看来,通胀压力过高也是央行此次加息的原因之一。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第一时间对此事表态称,“对当前通胀压力的担忧是央行选择此时加息的重要原因。”

  数月来,CPI涨幅继续扩大。8月份,我国CPI同比上涨3.5%。这是2008年11月以来,CPI同比上涨的最高水平,也是连续22个月以来CPI的最高水平。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9月份CPI同比上涨3.6%,环比上涨0.6%。

  这次加息在北京科技大学金融工程系主任刘澄教授看来,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同时也表明了中央政府管理通胀预期的决心。“农副产品的价格波动比较大,这是老百姓感受最深的。”刘澄表示。

  最新数据显示,9月份食用农产品价格环比上升2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涨幅总体稳定,但也同比上涨约1.5个百分点。近期全国各地还出现了企业抢购粮食、棉花的情况。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据此认为,此番加息显示了央行对下半年及明年的物价走势持谨慎态度。

  其实,从今年3月份开始,市场上就有要不要加息的争论,但是到了6月份、8月份,加息大棒迟迟没有落下,在很多人认为今年加息不太可能的时候,加息却如迅雷般骤至。

  一些学者对于央行此举表示多少有点意外。

  “太突然了。”天大研究院经济学家、资深研究员王元龙仍然认为不建议加息。在他看来,目前中国的通胀水平与中国经济增速相符,加息0.25%只是起一个信号作用,对抑制通货膨胀的效果不会很明显。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也表示,加息不会直接影响CPI,但会解决流动性的问题,达到控制投资的目的。

  目前,从全球范围来看,仍处于一个零利率时代。日本、美国、欧盟等发达经济体依然选择的是宽松的货币政策,仍旧维持低利率政策不变;只有澳大利亚、挪威、印度、巴西等少数经济体在金融危机之后,为应对通胀压力先后加息。

  现在中国选择加息,难免不让人担心是否会对中国的实体经济产生影响。

  市场乐观派认为,在全球经济回暖之时,“加息”除了传递通胀的预期外,更重要的是显示当局对经济回暖的信心。

  而有学者却认为,现在经济危机还未全面走出,此时采取加息做法并不适时。

  “通货膨胀控制在5%以内,只是温和性通货膨胀,对经济影响不大。当前,最首要的问题,不是控制通货膨胀,而是经济发展问题。” 王元龙说。

  此次加息最牵动市场神经的,便是“热钱”是否会卷土重来。

  王元龙向记者表示了加息以后的担忧:很可能在短期内将进一步加大人民币升值预期,加速外部资本流入,进而导致输入性通货膨胀,削弱调控效果。

  这也是此前不少机构的学者预测年内不会加息的理由。

  虽然学者们普遍预期加息0.25个百分点的幅度不大,并不足以解决目前的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泡沫,但是此次加息却被认为是货币政策将出现重大转折,预示着过分宽松的货币政策的结束。

  刘澄向记者表示,这次加息是货币政策由松到紧的一个分水岭,货币政策由此开始进行转变,由过去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转变为偏紧的货币政策。

  此外,在过去将近2年的时间里,为了促进经济复苏,央行将利率维持在历史低位。业内人士表示,此次加息意味着央行提前步入加息周期。

  “如果接下来通货膨胀远远超出目标预期,加息就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但今年加息的可能性不太大。”刘澄说。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文萱】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