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加息还是缓加息? 学者:缓加息是明智之举

2010年12月14日 14:15 来源:重庆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加息 仍存可能

  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一度被认为是缩减流动性、抑制通货膨胀的利器。

  澳新银行中国经济研究总监刘利刚认为,量化紧缩的手段对于控制国内的流动性和通货膨胀,仅有着短期和间接的效果,要管理目前的经济形势,仍有可能加息。

  他认为,中国的出口数据已经显示,中国的经济活动仍然保持强劲的增长态势。此外,从今年年初至今,中国的新增信贷已经达到了7.46万亿元,已经接近今年央行定下的7.5万亿元的新增信贷目标。

  与此同时,11月CPI达到5.1%的高峰,远高于市场预期的4.7%。PPI也同比上升了6.1%,明显高于上月,这表明中国的通胀形势不容乐观。

  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实现央行年初定下的信贷目标,但对控制长期的信贷增长和货币供应速度效果不一定明显。

  因此,从控制通胀的角度来说,加息仍然是最为有效的政策手段。原因是利率上调会影响居民未来的现金流,不加息,则将在一定程度上鼓励投机资本利用长期利率较低的空间,对房地产市场等长期投资市场进行投机,反而增加房地产泡沫和通货膨胀的风险。

  同时,之前,由于监管部门已经出台多项措施,以控制热钱的流入,也为加息创造了较为有利的时间条件。由于年底将至,投资机构往往需要将资本汇回本土,这也在客观上降低了热钱流入中国的可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在控制热钱大规模流入的前提下,加息不仅可以控制国内通胀,减少资产泡沫的形成,也可以阻断热钱直接套利的可能。

  “只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而让利息按兵不动,必然会让政策调控的力度大打折扣。”货币政策观察员李鸣九认为,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只能管住进入银行体系内的过剩流动性,而对直接融资等银行体系之外的流动性无能为力。

  “CPI连续上涨后带来的实际负利率会导致银行存款下降,这样,存款准备金率工具难以发挥作用,抑制银行体系外的流动性,加息不啻于一个好选择。”李鸣九说,“政策也需要组合拳,必须要有高利息来吸引流动性自愿进入金融的‘笼子’里,然后再通过存款准备金率将其冻结,这就要求必须提高利率水平,改变负利率现状。”

  兴业银行资金运营中心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也表示,未来仍然存在加息可能,年内加息比明年加息更好。现在加息有利于表明央行防通胀的决心,可以缩短政策生效时间差,同时有利于化解未来出现的资产泡沫化风险。他同时预计,明年加息可达5—6次之多,存款准备金率可能上调至23%水平。

  缓加息 明智之举

  在重庆工商大学教授王鸣剑看来,“央行分几次小幅调整准备金率‘小步快跑’的谨慎姿态,表现的正是面对当前经济环境的复杂性,调整准备金率政策不敢一步到位,也不敢擅自加息,大家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寻找调整的最佳路径。”

  央行的“谨慎”,表现在其对于商业银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执行力度”上。据悉,10月中旬的一次提高准备金率,央行给予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和招商、民生两家商业银行足够的伸缩空间,允许其延期3个月支付。

  “这主要是考虑商业银行的盈利问题。”王鸣剑指出,过度使用存款准备金率工具必然会给金融机构的经营造成压力。

  但是,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却认为,我国央行对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金支付利息,同时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较高,存贷利差在3个点左右。这两个原因都使得存款准备金率提高不会危及商业银行生存。

  在新华信托管理经理陈明强看来,在当前形势下,中国“缓加息、多调存款准备金率”依然是明智之举,因为用利率的手段会受制于美国的低息压力,如果中国货币市场利率过高,“热钱”在利差的吸引下会进一步流入,令中国央行被动投放基础货币。

  陈明强指出,本月CPI的“罪魁祸首”仍然是食品价格,但是加息对于抑制食品价格高企效果有限。而针对这种涉及到民生的价格上涨,中央一贯采取的措施是行政手段而非货币手段,对于食品价格的抑制,以重庆蔬菜价格为例,本月已经下降了20%,这显示了行政手段的有效性。

  而依照这样的价格走向,陈明强认为,12月CPI将有所回落,中央采取加息手段的必要性就更低了。“关键是加息将刺激热钱加速流入,对于央行而言,加息导致的货币风险很大,未来继续上调准备金率而非提高利息的可能性较大。”陈明强说。记者 杨永芹 吴刚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文萱】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