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页|新闻|国 际·英文|财经|体育|奥运网|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留学生|IT|教育|健 康
汽 车|房 产|电 讯 稿|视 频| 图 片| 社 区|图 片 网|华文教育|广 告|演 出|图片库|供 稿
■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港澳新闻
站内检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香江漫话:皇后码头拆迁与“集体回忆”
2007年08月01日 21:5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八月一日﹐香港大批警察进入皇后码头﹐劝说一些占据码头的“保皇”人士离场﹐为施工人员清拆做准备。 中新社发 王丽南 摄


版权声明:凡标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中新社香港八月一日电 题:皇后码头拆迁与“集体回忆”

  中新社记者 齐彬

  扰攘多时的香港皇后码头拆迁事件,周三进入高潮。从上午十一点半开始,警方陆续将占据码头的示威者抬走,承建商随即清理现场。这距离早前政府设定的最后清拆期限,已经过去十一个多小时。

  为了配合中环填海计划,香港政府决定清拆老旧的皇后码头,但这一计划受到了部分市民的反对。他们认为拥有逾五十年历史的码头,承载了诸多香港人“集体回忆”,同时中环填海工程亦破坏了码头周边的建筑格局,强烈要求原址保留,并为此占据码头超过一个月,进行静坐示威行动,有三名年轻人最近几天还宣布为此绝食。

  曾几何时,“集体回忆”在香港成了一个炙手可热的时髦词:政府推行市政工程,总有人以破坏“集体回忆”为由反对;一个几十年坚持在城市公共设施上涂鸦的男子几天前辞世,有人慨叹“集体回忆”消逝。但吊诡的是,宣称要以生命保卫皇后码头的,却绝大部分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对于他们还非常短暂的人生历程而言,更多回忆可能与寒窗苦读有关;而见证码头变迁的中老年市民,在现场却寥寥无几。

  现年七十多岁的香港证券商协会副主席陈葆心女士,工作、生活都主要在中环地区,也见证了皇后码头的历史变迁。她说,过去的皇后码头,是英国皇室人员及港督登陆上岸的地方,他们在那里所举行的一切仪式,最主要目的是要宣示主权,向全世界表明香港是英国的地方。“这算是什么人的集体回忆?在上个世纪初一段颇长的时间,山顶仍挂着‘华人与狗,不得内进’的警告牌,这回忆又会有什么感受?”

  正午的太阳热烈如火,记者浑身汗湿钻进一辆出租车,得知我是采访皇后码头清场活动,这位程姓司机开始发起牢骚:“这些人天天闹着要民主,他们哪知道中环闹市堵车的苦?!”“这就是所谓香港的特色了,”这位开了二十多年出租车的老司机显得有些无奈。他说,中环是香港的核心地区,人流、车流都多,跟几年前已经大不一样,“不过跟别的事情一样,最终政府的规划还是会落实的”。

  是的,大部分人都相信最终政府的规划会得以落实,但这中间耗掉的成本又有谁来承担?中环第三期填海工程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规划,其后获得立法会拨款并通过了司法覆核,并非匆匆清拆。据香港发展局局长林郑月娥介绍,码头原应在今年二月交给承建商,现已延误了五个月,可能需面对索偿;而原定为解决道路拥挤将兴建的新路,也要延至近十年后才能竣工。

  毫无疑问,在香港这样一个有着特殊历史的国际大都市,政府推行任何重大市政建设,都要考虑到文物、环保以及公众利益等因素。但今天总会过去,希望总在明天。在周边地区都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如果屡屡因为一些“集体回忆”,耽搁了整个香港的发展,那或许才是香港真正的危机。(完)


 
编辑:张明】
:::相 关 报 道:::
·图:香港市民关注警方在皇后码头的清场行动
·复核皇后码头案7日开庭 清场后等16日始拆码头
·香港皇后码头清拆期限周二届满 承建商准备清拆
·香港皇后码头没办法“不迁不拆” 工程7月底展开
·香港皇后码头预计5年后再现 保存工程方案终出炉
·香港皇后码头:在集体记忆名义下 何妨快乐告别?
 


  打印稿件


 
[每 日 更 新]
- 中国赴日留学人员人数累计达到九十万人
- 台"陆委会"副主委:江陈会对两岸关系具重要意义
- 大陆海协会副会长张铭清抵台湾 参加学术研讨会
- 国产新舟60支线飞机成功首航 飞行平稳噪音不大
- 阿利耶夫再次当选阿塞拜疆总统 得票率为88.73%
- 九名中国工人在苏丹遭绑架 大使馆启动应急机制
- 证监会:城商行等三类企业暂停上市的说法不准确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图片库服务】-【资源合作-【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有奖新闻线索:(010)68315046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备05004340号]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