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天间机场搬迁重回原点 鸠山首相宝座或不保——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际新闻
    普天间机场搬迁重回原点 鸠山首相宝座或不保
2010年05月30日 05:00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沸沸扬扬地闹了大半年,普天间问题居然重回原点。5月28日,美日两国发表的联合声明与2006年日美达成的搬迁方案核心内容基本一致。这也意味着,日本首相鸠山当初的豪情许诺——普天间机场“必须迁到县外、乃至国外”化为泡影。此时此刻,一上台就要求“平等外交”的鸠山才意识到,美日同盟根基难撼动,他不得不从理想“跌落”到现实中来。

  当然,维护美日同盟的代价很高:鸠山失去民意支持,执政联盟遭遇“致命打击”,日本政坛再临“地震”。28日,鸠山罢免了坚决反对该方案的内阁成员、社会民主党党首福岛。7月,日本参议院将迎来中期选举,鸠山首相宝座可能岌岌可危,日本政局可能再次动荡。

  专题文字/蒋林

  本报讯 28日,日美两国就驻日美军普天间基地迁移问题发表联合声明,表示将把基地迁至冲绳县名护市美军施瓦布军营周边。至此,普天间机场迁址事宜历经前后8个多月的博弈,再回原点,以“日方让步、美方胜利”告终。

  搬迁一波三折

  围绕普天间基地搬迁的争议由来已久。普天间基地位于冲绳县宜野湾市,是驻日美军在冲绳岛上的两大基地之一,占据宜野湾市区大约四分之一土地。由于位于城市中心,四周人口密集,被称为“世界上最危险的基地”、“不知何时会爆炸的定时炸弹”。

  巨大的安全隐患,加上噪音污染和飞行安全等问题,冲绳居民一直要求将普天间基地迁离。1995年,三名美军士兵绑架并强奸当地少女的丑闻,更引爆了冲绳居民的愤怒,引发大规模示威。次年,美日两国决定将普天间基地搬迁至冲绳县北部。

  但搬迁计划一波三折,经过长达10年协商,两国最后决定,在2014年年底前将普天间基地迁移至冲绳县名护市施瓦布军营沿岸地区。这一决定在2006年达成的驻日美军部署调整方案中得到确认。该搬迁方案遭到冲绳县政府和当地民众的反对,他们强烈要求将普天间基地撤出冲绳县。

  鸠山进退维谷

  2009年9月,鸠山出任日本首相,给冲绳人民带来了希望。为了兑现选举承诺,执政党民主党重提普天间基地搬迁问题,要求将基地转移至冲绳县外或国外。但这一主张遭到美国驳斥。

  经过再三权衡,鸠山提出“变通”方案:将驻日美军直升机部队从宜野湾市分散迁出,一部分迁到位于冲绳县名护市的施瓦布军营陆上地区,另一部分转移到鹿儿岛县的德之岛。但这个构想不仅遭到名护市和鹿儿岛民众的强烈抗议,也没有完全得到美方赞同。

  与此同时,社民党内部出现要求退出联合政府的声音。社民党一直要求普天间机场迁出冲绳,甚至迁至日本国土外。报道说,鸠山政府与美方达成一致后,社民党内强硬派反对鸠山改变初衷,不惜以退出联合政府表示抗议。

  “搬迁”是冲绳的民意和社民党的理念,但却损害了日美同盟;而“不搬迁”是美国所望,但社民党可能会因此脱离执政联盟。内外压力下,鸠山进退维谷,把问题一拖再拖,从去年年底拖到今年5月底。

  “鸠山下台” 呼声起

  随着鸠山自定的“5月大限”期限临近,日本首相鸠山无奈地决定,跨过地方政府和执政联盟,先和美方签订共同文件。由于该文件“无限”接近于2006年前自民党政权与美国达成一致的最初方案,日本国内舆论对鸠山领导能力的质疑越来越强烈。有日本政府内部人士甚至称,鸠山在6月前下台的传闻,已经甚嚣尘上。

  舆论的广泛质疑,直接影响了鸠山内阁的支持率。《每日新闻》5月16日调查显示,鸠山支持率只有23%,不支持率高达62%。不支持者中,50%的人认为原因在于“不能期待其领导力”。目前,日本参议院选举很可能于7月11日举行。

  在这场险些酿成日美外交争端的博弈中,美方笑到了最后。5月24日《纽约时报》的评论称,这是“奥巴马政权的胜利,对于鸠山而言是屈辱的让步”。

  现状

  “美主日从”难改变

  “亲美”代价很高昂

  本报讯 普天间基地搬迁风波表明,冲绳民众和日本国内政治力量的反对,不足以撼动美日同盟的基础。

  当然,这种战略同盟已经与昔日的“顺从”不同,开始充满磕绊、猜疑、乃至趋于走向分裂。

参与互动(0)
【编辑:吴翔】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