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救灾实力从应急到专业 抗灾能力仍呈橄榄形(3)——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中国救灾实力从应急到专业 抗灾能力仍呈橄榄形(3)

2010年08月19日 15:2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民间,500亿善款怎么用?

  “在紧急救援阶段,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在黄金72小时之内抢救生命,解决灾民最基本的生活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是速度快,但民间组织或公众参与的程度相对低。政府在决策时,并不需要征得民间组织的同意。”邓国胜说,“但在灾后重建阶段,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灾民的心理抚慰、生计发展、社区再造等问题,这是适应性的问题。解决适应性问题的基本原则是解决速度相对慢,民间组织或公众参与的程度相对高。”

  因为有了汶川地震,2008年成为中国“公民社会元年”。在这一年,中国大陆地区民众个人捐款达458亿元,占捐款总额的54%,远高于大陆地区企业捐款数的388亿元。

  “中国社会存在着丰富的慈善资源,汶川地震进一步唤醒了中国公众的慈善意识,改变了国内的捐赠来源结果。”王振耀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过去几年中,我国个人和企业捐赠保持着2:8的比例。但汶川地震中,来自个人的捐赠首次超过了企业。”

  那时,民政部慈善事业协调办公室的一份报告中说,“我国的全民慈善已经初现雏形。”

  2008年9月,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成立,王振耀从呆了11年的民政部救济与救灾司调任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促进司任司长,他比喻接手的是“在汶川地震里长大10岁的中国慈善”。

  在汶川抗震救灾中,给国人印象最深的是捐款方式的多样性。“以前一提起捐款,给我最直接的反应就是捐款箱。”一位北京市民告诉记者,“但是现在抗震救灾的捐款方式真让我大开眼界,除了募捐箱募捐之外,网上银行转账、手机短信捐款等都出现了,甚至通过网上购物平台都能捐款,让捐款变得十分方便!”

  因此,把汶川地震捐赠情况和1998年抗洪的募捐数据比较,中国慈善发展的速度就可见一斑:1998年抗洪募捐的款物总计约为64819万元,10年后在GDP总量增长3倍的基础上,2008年汶川地震捐款数额已是1998年的近58倍。

  “平民慈善的力量到底有多大?”王振耀算了一笔账:“目前我国城市生活的人口是5亿,如果每人一年捐100元钱,仅此一项全国每年就能募集到500亿善款。”事实上,2007年,我国公众和企业的慈善捐赠总额才达到了223.16亿元,这就是说,“平民慈善是我国慈善事业尚待开发的一个宝藏,潜力无穷。”

  汶川地震之后,中国人的慈善意识迅速觉醒。

  玉树地震之后,在央视的赈灾募捐晚会上,短短几个小时的时间,就筹得善款21.75亿元。根据国家审计署最新数据显示,截至7月9日,全国共接收“玉树地震”捐赠款物106.57亿元。其中尚未投入使用的资金有98.43亿元,而中央财政今年拨付的重建专项资金另有90亿元。

  另一支迅速成长的力量是NGO。结合各方面数据估算,汶川地震救灾期间入川志愿者为在130万人次;省内志愿者在300万人次。根据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志愿者工作委员会专家测算,在其他省市,参与赈灾宣传、募捐、救灾物资搬运的志愿者超过1000万人,所有志愿者的服务价值高达165亿元。

  救灾,给社会更多机会

  在汶川大地震的捐赠中,有80%以上的善款间接或者直接捐给了政府部门,或者通过地方慈善机构交由政府统筹使用。但中国红十字总会、中华慈善总会和全国性公募基金会所接受的社会捐赠资金,仍可由这些民间组织自行安排使用。这笔资金大约有74.11亿元,只占到整个救灾捐赠的11.36%。

  即便如此,在2008年下半年,红十字基金会就从13亿元赈灾捐款中拿出2000万元,分三轮公开招标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项目,以基金会对接草根NGO的模式,让民间的资源回归民间。在红十字基金会看来,“这2000万投入的社会效应,远远超过了之前与政府合作、在硬件建设上投入的6亿元。”

  此后,在2009年8月,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南都公益基金会等七家基金会,再次面向草根NGO发起了一轮公益项目招标,招标总额同样达到了2000万元人民币。

  在灾后重建阶段,NGO“招标”的模式,在邓国胜看来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因为这是“从政府集中使用模式走向了多元分散的委托外包使用模式”。

  然而,中国 “小政府,大社会”的公民社会还远远没有成型。在玉树地震后,7月7日,民政部会同五部委发布《青海玉树地震抗震救灾捐赠资金管理使用实施办法》,13家全国性公募基金会募集的善款,需要汇缴拨付到青海省政府、青海省红十字会、青海省慈善总会的专用账户中,由青海省方面统筹安排使用。

  这引发了社会的种种质疑。民政部有关负责人对此解释,这是考虑到“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十分艰巨繁重,并面临高寒缺氧、施工期短、交通不便、生态脆弱和建筑资源严重不足等特殊困难”后做出的决定。

  邓国胜对此评价,“对全国公募基金会的收缴规定,意味着政府的权力更进一步了。” 他认为,从国外的经验看,捐赠资金的多元、分散使用,总体来说效果要优于政府“集中使用”,比如,“对于农村的灾区而言,民宅或学校是集中建设,还是分散建设?建在什么地方,采取什么方式建设?这些问题并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再比如,采用哪种扶贫模式才能区的最好的扶贫效果?选择哪种重建方案最可行、最有利?这些问题都没有简单的答案,需要人们不断去调整和适应。”

  “社会参与救灾力量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发展的水平、群众的参与意识等,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政府给予的宽松环境。现在的问题是,政府要给社会一个机会。”邓国胜说,“一个理想的模式是,通过民间组织救灾联合会或网络的方式,将民间组织或志愿者纳入救灾管理的体制。” 本刊记者/王婧 文/刘艳平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季】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