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北京日报:没有公开透明就没有政府的公信力

2010年11月12日 14:11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日前,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意见》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执政,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防止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以权压法”、“以言代法”的现象出现。

  我国提出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已有6年时间,但从现实情况看,政府工作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部分官员的表现,与依法执政的要求还有相当差距。基层政府机构开大会否决法院判决书者有之,发公函警告法院者亦有之,基层官员放言“如果样样都依法,我们就会一事无成”者有之,喊出“没有强拆就没有新中国”、“谁到北京上访三次就劳教”者亦有之。

  可以说,在一些地区和领域,“权大于法”、“以权压法”已不只是部分官员脑子里的错误观念,而是一种客观现实,并与这些地区和领域社会矛盾明显增加、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负面事件迅速发酵直接相关。结果是导致了不少群众乃至公众舆论异常敏感:“不向政府讲真话了”,“负面事件中,宁肯相信弱势一方的说法,哪怕这种说法漏洞百出,不愿相信政府一方的说法,哪怕这种说法合情合理”,政府公信力受到了巨大挑战,各项工作的执行力随之扣减。

  正是基于这种现实,所以我们才提出,“依法行政是政府公信力的生命线”、“如果政府失去公信力,一切都无从谈起”,所以我们才更要思考,守住这条生命线,除了依靠《意见》中所言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带头学法、自觉养成依法办事习惯”和“加强政府内部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外,最应该注重的、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是哪一环?毫无疑问,是政务公开、权力透明,为人民群众批评政府、监督权力、维护权利创造条件。

  公开透明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前提,是政府维护自身公信力、增强自身合法性的最基础、最具体的表现。特别要说明的是,所谓公开透明,绝不是狭义的公开——比如在政府官网上挂出几份无关痛痒的文件,更不是走过场式的、为了透明而透明——比如召开几场毫无悬念的听证会。公开透明的重点集中在“一头一尾”两个方面。“一头”是在决策阶段,要把公众参与、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等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要让群体和个人明明白白地看到公共资源到底如何分配,安全快速地找到表达诉求、协商博弈、切实维护自身利益的可靠平台。“一尾”是在问责阶段,除了依靠政府“体内监督”、自我监督,依靠发生重大责任事故、事件或严重违法行政案件后再自上而下监督外,更要把群众举报和媒体曝光作为监督权力、任免官员的重要参考,将更多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扼杀在初始阶段,而非后果阶段。

  “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就此而言,推进依法执政,提高政府公信力,关键要解决的依然是权力的有效监督问题。只有给乌纱帽戴上紧箍,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权力才能真正走到阳光下、成为一种有限权力,各级官员才能真正对法律、对人民常存敬畏之心,公共权力才能真正为人民的权利服务,人民的政府才能真正令人民满意。毛颖颖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