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评论称部分地方领导与民争利致恶性事件发生

2010年11月15日 11:32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追求群众认可的先进和优秀

  群众认可,应作为各级各地党委和政府制定“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原则。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应是程序正义的底线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近日指出,领导干部创先争优,不能图虚名,而要以人民满意、百姓夸奖为标准,要追求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先进和优秀。他强调,领导干部的先进和优秀要请群众评判。要虚心听取群众意见,真实了解群众意愿,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李源潮同志的这一论述,对各级领导干部如何正确看待名利、对待政绩,在创先争优中切实做到学先进、赶先进、作贡献、当表率,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领导干部为官一任,希望改变现状、干出政绩,本来无可厚非。但在现实生活中,有的领导干部将对自己工作成绩的评价仅仅盯在让上级领导和相关部门“满意”上,靠琢磨上级意图来决策行事,“眼睛向上”“唯上不唯实”。有这样的工作立场和态度的领导干部,在工作中也许不缺乏激情和干劲,但往往缺乏的是群众的感受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极有可能发生罔顾实际生搬硬套、违背群众意愿,直至与群众发生对立的问题,最终也彻底违背了上级精神的初衷。

  例如,推进城市化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发展的重大战略。但是,最近一些县乡以推进城市化为由,在小城镇建设进程中不切实际地大干快上。有的地方领导在作出重大决策、推进重点工作时,既不和群众商量办事,也不顾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规律,甚至赤裸裸地与民争利,完全违反了中央的要求。今年某地发生的本可避免的恶性事件,老百姓为捍卫自己的权益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却被为官者斥之为“刁民”“炒作”,其对群众利益和生命的漠视令人震惊。古人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而这出悲剧里竟然是“官不畏民死,奈何以死惧之”!试想,如果普通老百姓连命都舍出去了,这样推行决策难道还不值得反思和警醒吗?好在上级党委政府及时出手,对相关领导干部作出了严肃处理。

  应当承认,今天涉及群众利益的工作比过去难得多、复杂得多,不少决策总体看是为了广大群众的长远利益和地方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但在“小家”和“大家”的关系处理上有个度的把握和矛盾的化解问题。在遇到一些群众不理解或者误解时,负责任的领导干部应该深入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千方百计真正让百姓从心底里“认可”。尤其是直接与群众面对面的基层负责干部,决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待那些一时想不通、想不开的群众;也不可“歪嘴和尚”念经,曲解上级决策精神,把好事办坏、大事办砸。这是对各级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关键检验。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群众认可是对干部最大的褒奖。领导干部追求的先进和优秀,必须以人民满意、百姓夸奖为标准,要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群众认可了,领导干部的决策和实绩才有价值。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讲的是我们党的群众观点,是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如果说一切为了群众讲的是目的,就是为什么要这样做;那么一切依靠群众讲的就是手段的问题,就是如何去做、采取什么方式去做的问题。如果领导干部的所作所为与群众所思所想南辕北辙甚至针锋相对,这样的决策肯定违背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路线,同样也是违背党的宗旨的。

  需要注意的是,时下有些基层干部在涉及群众利益的一些敏感问题上,没有功夫和耐心虚心听取群众意见,真实了解群众意愿,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他们视群众为“阿斗”、为“落后分子”,在绝大多数群众的思想疙瘩还没有解开的时候,就贸然行动、蛮不讲理,其结果必然导致对立。我们不否认决策需要有前瞻性。但是,高瞻远瞩决非好高骛远,超前思维必须科学论证。如果一项决策为大多数群众所反对,需要反思的不是群众而恰恰是决策者。同时,好的决策如何实施、何时实施、实施到什么程度等等也需讲究方法和艺术,千万不可心急强吃“热豆腐”,更不可把群众撇在一边。

  当前,各地正在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制定“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群众认可,应作为各级各地党委和政府制定“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原则。在“十二五”规划制定的过程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应是程序正义的底线。坚守这一底线,要求各级各地党委和政府真正做到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善听民言,广纳民意。决不能拍脑袋、想当然,闭门造车,更不能暗箱操作。调整结构、发展民生,作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主题,反映的是群众对发展的深层诉求,凝聚着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真正的一切为了群众。而各地落实这两大主题,只有真正做到广泛听取和采纳群众意见,切实维护和发展好群众的利益,才是一切依靠群众的体现。

  正反两方面的无数事例表明,只有群众认可,决策才有底气,工作才有动力;只有群众认可的先进和优秀,才是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希望进一步营造和完善相关的体制环境,让各级领导干部不能忘记“群众认可”这四个字。□文/慎海雄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