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四川双流农民搬进集中安置区 有人坐公交下地干活

2010年11月25日 04:27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四川双流县黄甲镇八角村一些农民离开故居,搬到了两公里外的楼房。
    八角村农民张良福从车上卸下喂羊的红薯藤。虽然家有楼房,但没有地方养羊,他宁愿住在养圈。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搬进集中安置区,有人坐公交下地干活,有人不住楼房看守羊圈;土地流转后各谋生计,期待“安居乐业”

  自11月2日开始,本报推出系列报道,关注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的一场“新圈地运动”。一些地方政府依据“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在广大乡村展开了一场拆迁合并宅基地,让农民“上楼”的运动。由于土地财政和建设用地指标紧缺的双重诱因,一些地方“一刀切”、“大拆大建”的做法,导致许多农民“被上楼”。

  本报的连续报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11月1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严格规范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促进其有序健康发展。

  四川双流县2006年成为全国第一批“增减挂钩”试点县,这里的农民“上楼”已近4年,他们真实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是否适应新生活?农民是否从中受益?本报记者近日深入(四川)双流多个乡镇展开调查。

  张良福在羊圈里住了一年零四个月了。

  在他租用的羊圈2公里之外,有一座叫“八角居”的崭新小区。他在这座小区的17栋3楼,拥有一套75平方米的新房。

  不过,“我还没有去住过一晚上”,11月15日,59岁的张良福说。

  张良福是四川双流县黄甲镇八角村农民,这个村子是双流县第二批26个“增减挂钩”试点村之一。去年7月,村里320户人家离别故居,搬进了这个新小区,过起了“城市人的生活”。

  不过,张良福有房不住,每晚忍受羊圈的骚臭味。而他的邻居郭远忠搬入新小区后,觉得“安逸”。

  拥有平坝、浅丘和深丘多种地貌的双流县,4年间,在政府的推动下,数万农民离开他们世代聚居的林盘(四川特有的民居聚落,具有丰富的生态和文化价值),迁徙“上楼”。如今,他们的生存状态如同这里的地貌一般复杂。

  目前,双流县第一批5个试点项目已通过验收,周转建设用地指标1938亩。第二批26个项目,除了黄甲镇八角村和兴隆镇保水村、瓦窑村两个项目竣工验收,其余正在实施中。

  而第三批增减挂钩试点,也正在筹备中。

  在双流这个拥有50多万农民的“西部经济第一强县”,建设用地日益紧缺。像张良福一样,更多的农民和他们宅基地的命运将迎来巨变。

  家有楼房 宁睡羊圈

  张良福白天种地、喂羊,晚上回到羊圈睡觉,集中安置区的楼房离村子两公里,没地方养羊

  11月15日傍晚,张良福骑着摩托车,轰隆隆驶过乡村公路,车上载着一大捆新鲜红薯藤。

  他来到租用的羊圈前,卸下红薯藤,去喂那群咩咩叫的山羊。这天晚上,他像往常一样,一个人住在羊圈里。

  “一只羊1000多块,怕小偷”,他说。

  张良福原来住在双流县黄甲镇八角村一组,老宅子是座200多平方米的大瓦房。女儿出嫁多年,他和老伴在家种着2亩地。养了40多只山羊,一年卖羊有两万多块钱的收入。老伴在院子里养了猪,喂了一大群鸡。生活平静而安逸。

  2008年,八角村被纳入“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增减挂钩”的核心内容是:将城乡建设用地直接挂钩,若农村整理复垦建设用地增加了耕地,城镇即可对应增加相应面积的建设用地。

  张良福记得,当时村里动员他搬家,他不肯。八角村集中安置区修在了场镇边,离村子有两公里多,还要上山下坡,张良福觉得种地不方便。

  更重要的是,新修的小区是十多栋6层的楼房。一旦住进去,他将没有地方养羊、喂猪,连每年收的麦子和稻谷也没有地方晒。

  八角村村支书廖付琼介绍,2008年县国土局给村里的建设用地整理指标是400亩,由村民自愿选择搬迁。“我们把机会先让给住土坯房的”,廖付琼家是新修的楼房,在地段比较好的公路边,所以没有选择搬迁。

  廖付琼说,政策要求集聚院落整体搬迁。如果张良福一家不搬,他同院的其他人家就都搬不成。

  最后,村支书答应把她废弃的养猪房租给张良福养羊,他才勉强“服从安排”。

  张良福家的大瓦房连同猪圈、羊圈、鸡舍全部被拆掉,复垦成耕地,在八角居换到一套75平方米的楼房。

  张良福说,自从去年7月搬进去,只有女儿回家时,他去新房吃过几顿饭。

  农具和粮食都寄存在没有搬迁的侄子家。白天,张良福种地、喂羊,晚上回到羊圈睡觉。老伴有时也去新房住,但多数时间住在自家耕地附近的侄子家。

  两层小楼 喝茶“收租”

  吴朝明拆掉老屋,在村里划定的聚居点建起了2层小楼,开了一个茶馆,地也租给了别人

  15日下午,就在张良福扛着红薯藤喂羊的时候,10公里外,永安镇凤凰村2组的吴朝明,坐在自家的茶馆里,泡上一杯竹叶青,一边喝一边等顾客上门。

  凤凰村是2006年双流县第一批“增减挂钩项目”试点村,全村拆掉了385户,吴朝明是其中之一。

  2006年7月,吴朝明拆掉老屋,拿到补偿又贴了7万元积蓄,在村里划定的聚居点,建起了一栋260多平米的2层小楼。2007年2月,他和老伴搬进来,利用一楼开了茶馆。

  凤凰村聚居点是“统规自建”模式:政府设计统一样式,搬迁农民自己掏钱按规划建房。

  300多栋风格统一的2层小楼一座连一座,分成数排,形成一个大的聚居区。小区内有绿地和行道树,还修了一个漂亮的小广场。

  村支书樊云华把这称为“乡村别墅”。他介绍,聚居区每户一栋,都是2层,每家一楼有两三间门面房,搬迁户全部按照“改厕,改水,改灶,改圈”的统一要求建设。

  吴朝明和老伴搬进新居后,把锄头箩筐都送给了没有搬家的亲戚。地租给了别人,他还养了几只画眉鸟。茶馆的生意清淡,主要是小区内的邻居来打打“小麻将”,每月有千元左右的收入。

  搬进新居快4年了,吴朝明说,他不后悔搬迁,“我老了,也种不了地。茶馆也不指望赚大钱,能维持我们俩生活就行了”。

  相反,他觉得住在聚居区,水电方便了,出门也不再泥泞不堪。

  “我们这是住在农村,享受城市人的生活。”10日到16日,记者先后在双流县永安镇凤凰村、彭镇羊坪村和金桥镇金沙红石社区采访时,三个村的村支书和村主任们几乎异口同声。

  乡村别墅 烧柴做饭

  以前,水是自家井水,菜是自家种。现在,水电气、物管费都得交钱。一些住户生活成本增加,靠烧柴火做饭

  甚至,在“八角居”的村民郭远忠看来,“许多城市人的生活还比不上我们”。

  他是黄甲镇八角村一组农民,搬家后,在自家地里种上了树,平时在朋友的工地上帮忙照看,“多时一个月有五六千收入”。

  郭远忠说,搬进楼房每个月生活成本有增加,但不多。因为他家过去也不搞农副业,生活用品“主要靠买”。

  不过,在郭远忠的邻居们看来,“能有这个收入的农民毕竟是少数”。以前,水是自家井水,做饭烧柴火,菜也是自家种。现在,水电气、物管费,“小到一根葱都要掏钱买”。

  “城市人的生活”,让农民罗维富更是吃不消。他家“上楼”后,过了两年“没有吃肉”的日子。

  罗维富是永安镇凤凰村6组农民。2006年,他拆掉了自家6间土坯房,复垦了宅基地,最后拿到8000元补偿。

  家里没什么积蓄,但房子还得建,而且得按统一样式。他从亲戚家东拼西凑了7万元,加上全部积蓄,建起了这栋2层“别墅”。

  房子建起来了,却欠了一屁股债。儿子辍学,夫妻俩带着儿子出去打工。“2006年和2007年两年,我们连过年都没有肉吃”,11月8日,罗维富说起这些,眼眶红了。

  直到今年,家里的债终于还清。

  罗维富说,当初签“上楼”协议时,承诺安装的天然气没有装,后来村里人均集资830元建起的沼气,烧了两个月也熄火了。他家烧不起“坛坛气”(罐装液化气),现在捡一些废木头回来做柴火。

  “小区里很多人家都还在烧柴火”,罗说。

  10日傍晚,记者在小区看到,这个“乡村别墅”区,炊烟缭绕升起。

参与互动(0)
【编辑:朱鹏英】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