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新 闻|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留 学 生|IT|教 育|健 康|汽 车
房 产|电 讯 稿|图片·论坛|图片网|华文教育|视 频|产经资讯|广 告|演 出|图片库|供 稿
■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新闻浮世绘
站内检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农民工子女为何有“另类”感

2006年12月05日 11:08

  据12月2日《新华每日电讯》报道,经多方努力,一些地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但入了学,他们还是农民工子女,这一身份印记使他们始终有种“另类”感。

  我们知道,歧视是对儿童最大的隐性伤害,这种伤害会使一些人由此产生对社会的隔膜、对抗甚至仇恨。

  农民工子女进城读书,通常有三种形式,一是就读于“民工子弟学校”,二是进公办学校内部单独编设的“民工子弟班”,三是与城里孩子混合编班。采用前两种方式就读的农民工子女,是明显被贴了“农民工子女”标签的。虽然不时有人送书、送文具,但在物质有所收获的同时,他们的心理未必不会受到低人一等的伤害。

  如果单独设校,学生们在校内不会感到差异,而出了校门,与其他学生间的身份区别便判若霄壤;如果单独设班,在班内可能不分彼此,但出了教室,与其它班级的同学就是“你是你、我是我”。即使混编成班,方言不同,穿戴不同,交际的圈子不同,行为的习惯不同,依然会产生一些隔膜。城里孩子会觉得他们“另类”,他们自己也会觉得自己“另类”。

  对此,我们无法回避,只有坦然面对。

  对于农民工子女,要引导他们克服与城市文明不合拍的生活积习,切忌采取冷漠态度,由盲目的自卑导致对立情绪。对于城里的孩子,要教育他们懂得一个道理,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农民工子女一样享有作为一个国家公民的权利,从小让孩子们建立起平等待人的价值观。帮助农民工子女走出“另类”感,是学校的职责,更是社会的责任。

  (来源:工人日报,作者:慕毅飞)


 
编辑:李淑国】
 


  打印稿件
 
[每 日 更 新]
- 中国赴日留学人员人数累计达到九十万人
- 台"陆委会"副主委:江陈会对两岸关系具重要意义
- 大陆海协会副会长张铭清抵台湾 参加学术研讨会
- 国产新舟60支线飞机成功首航 飞行平稳噪音不大
- 阿利耶夫再次当选阿塞拜疆总统 得票率为88.73%
- 九名中国工人在苏丹遭绑架 大使馆启动应急机制
- 证监会:城商行等三类企业暂停上市的说法不准确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图片库服务】-【资源合作-【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有奖新闻线索:(010)68315046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备05004340号]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