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新 闻|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留 学 生|IT|教 育|健 康|汽 车
房 产|电 讯 稿|图片·论坛|图片网|华文教育|视 频|产经资讯|广 告|演 出|图片库|供 稿
■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站内检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中新时评:申遗--让春节“活”下去的救命稻草?
2007年02月17日 18:09 来源:中国新闻网


    2月17日,北京地坛公园。为期八天的北京地坛春节文化庙会在热闹的锣鼓声中开场,拉开猪年帷幕。 中新社发 老罗 摄


版权声明:凡标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中新社石家庄二月十七日电 题:申遗:一根让春节“活”下去的救命稻草?

                   

  中新社记者 牛琳

  热热闹闹的“春节保卫战”终于在年关临近之时暂告一段落,中国人对春节申遗的争论却没有停止。

  南京大学民俗艺术研究所主任、中国年俗文化研究资深专家陈竟教授日前关于“只有申遗成功才能遏制年文化的消失”的呼吁,拉开了这场“春节保卫战”的序幕。在某些文化精英的眼里,申遗成为一根让春节“活”下去的救命稻草。

  面对传统文化的不断溃退,民俗专家的痛心疾首和忧心忡忡让人肃然起敬。这种始于二00五年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的“文化恐慌”和“文化焦虑”,不断冲击着中国人的心理防线。

  但保护文化的手段是否只有申遗这样的“华山一条路”?答案值得商榷。

  一个相当残酷的现实是,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原则,每个国家每两年才能申报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中,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名单里最终确定的就有五百零一项,即使按每次申请都成功计算,也要一千多年的时间。由此推断,申遗“独木桥”又能承载多少遗产保护之重?

  而更为残酷的是,在凤毛麟角的申遗成功的项目中,中国已申遗成功的昆曲和古筝,目前仍难摆脱后继无人的濒危状态,“活”下去依然是个难题。

  河北省振兴中华传统文化协会常务副会长吴孟恩一针见血地指出,文化就是一种活法儿,一种生活方式,文化土壤没有了,植根于“沙漠”中的文化也只会是徒有形式而已,而这种形式的长久保留也将是痴人说梦。与其强行为文化注射申遗这剂“强心针”,倒不如多给维系文化的社会土壤注入一些“营养液”来得实在。

  有一点是明确的,春节作为一种习俗文化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的血液里,每年几亿人为了除夕守岁、阖家团圆辗转迁徙构成庞大的春运大军,足以证明国人恪守春节文化传统的心结。

  对此,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郑一民表示,春节是研究中国文化的“活化石”,申遗本无可厚非,但为保护春节而去申遗似乎没有必要,而且即使申遗成功也未必能够起到保护作用。因为,“申遗成功与否不会影响老百姓过年,老百姓该怎么过还会怎么过。”

  对于春节能否“长生不老”,郑一民乐观认为,年文化不会消失,而且会越过越丰富,这是一个不断丰富又不断扬弃的过程。他表示,每个时代的人们都在给年文化注入了新的文化元素,注入新的寄托喜怒哀乐的方式。二十一世纪的“年”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关键是要创造出适合当代人经济条件和心理的新的文化元素。


 
编辑:邱观史】
  相关专题:2007年春节“黄金周”


  打印稿件
 
[每 日 更 新]
- 中国赴日留学人员人数累计达到九十万人
- 台"陆委会"副主委:江陈会对两岸关系具重要意义
- 大陆海协会副会长张铭清抵台湾 参加学术研讨会
- 国产新舟60支线飞机成功首航 飞行平稳噪音不大
- 阿利耶夫再次当选阿塞拜疆总统 得票率为88.73%
- 九名中国工人在苏丹遭绑架 大使馆启动应急机制
- 证监会:城商行等三类企业暂停上市的说法不准确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图片库服务】-【资源合作-【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有奖新闻线索:(010)68315046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备05004340号]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