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新 闻|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留 学 生|IT|教 育|健 康|汽 车
房 产|电 讯 稿|图片·论坛|图片网|华文教育|视 频|产经资讯|广 告|演 出|图片库|供 稿
■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国内媒体评论
站内检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奥运服饰何必盯住汉服不放
2007年04月09日 09:49 来源:中国青年报

  4月5日,国内20余家网站联合发布倡议书,建议北京2008年奥运会采用“深衣”作为北京奥运会礼仪服饰,并将汉族传统服饰汉服作为中国代表团汉族成员的参会服饰。有100名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四川大学以及民间文化机构的教授、博士、学者在这份倡议书上签下了名字。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对于中国来说,尤其需要一个标志性的符号,来展示我们文化的悠久和传统的深厚,汉服作为有很大代表性的民族服饰,有一定的理由出现在奥运这个大舞台上。20多家网站以及100位签名支持者的良苦用心可以理解,但汉服究竟是否适合作为中国代表团汉族成员的参会服饰还有待商榷。

  作为全球瞩目的运动盛会,奥运会集中了来自这个蓝色星球各个角落的视线,作为主办国家,自然千方百计设想把最值得骄傲的一面展示给世界。而运动员着装则是窗口中的窗口,当我们的运动员和工作人员身着汉服,通过镜头被传送到亿万人的眼中,我们是否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来接受其他国家人民的审视,或者说,汉服是否能够担当起在北京奥运会上被赋予的重任。(韩浩月)

  想把汉服介绍给世界,我们首先要弄明白,汉服在现代中国人心目中的位置。从去年开始,关于汉服的新闻和事件便不绝于耳,12位人大学子身着汉服,在百家园内再现古代传统经典礼仪——射礼;农历端午节,北京一些穿着汉服的青年正把粽子扔向水里;北京大学研究生会主办“汉服论坛”,挑选汉服模特;西安网友冬至穿汉服上钟楼举行祭天仪式;北京近百名食客身穿汉服在餐厅就餐……从这些新闻看,汉服的确比之前得到了相当多的重视,但这并没有引起某些媒体所说的“汉服热”,而更像一场场“汉服秀”。

  之所以说这些活动更像作秀,是因为它的小众性。首先是参与人数少,少只有十余人,多不过百人;其次是它的局限性,参与者背景多是高校师生和专门的汉服研究机构;再者是它的影响力,这些活动除了吸引媒体作了少许的报道之外,并没有引起多大的轰动效应和公众的追随效仿。这种类似小圈子的自娱自乐,没有把握住现代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需求,不能引起更大面积的文化共鸣。我们常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绝大多数中国人对汉服都不置可否,有什么必要拿到奥运舞台上向世界展示?

  即便单纯为了展示需要,在我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随手可以找出比汉服更具表现力的符号,比如我们的儒、道、法家学说,我们的京剧脸谱,我们各具特色的文化习俗和民族工艺,我们的四大发明和神话传说,我们可以辉耀世界的唐诗宋词等等。当中国旗袍已经成为国外对中国服装的既定代表之后,让他们重新认识汉服,无疑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

  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更快、更高、更强”,它不仅是对运动员的要求和运动精神的体现,也是主办国是否能够成功举行一次奥运的标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们除了关注一个国家的历史、传统、文化,更关注的是一个国家的活力,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精神面貌。我们珍惜奥运这个机会,要展示我们的文化精髓,也要展示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取得的走在世界前沿的成果;要展现一个文明古国的神韵,也要展现一个现代化强国的雄姿。用这种开阔的视野去看待着装问题,也许就不会盯着汉服——这种已经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消失的服饰,来作为奥运代表团的正式着装了。


 
编辑:张磊】
 


  打印稿件
 
[每 日 更 新]
- 中国赴日留学人员人数累计达到九十万人
- 台"陆委会"副主委:江陈会对两岸关系具重要意义
- 大陆海协会副会长张铭清抵台湾 参加学术研讨会
- 国产新舟60支线飞机成功首航 飞行平稳噪音不大
- 阿利耶夫再次当选阿塞拜疆总统 得票率为88.73%
- 九名中国工人在苏丹遭绑架 大使馆启动应急机制
- 证监会:城商行等三类企业暂停上市的说法不准确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图片库服务】-【资源合作-【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有奖新闻线索:(010)68315046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备05004340号]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