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页|新闻|国 际·英文|财经|体育|娱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留学生|IT|教 育|健 康|汽 车
房 产|电 讯 稿|视 频·图 片·论 坛|图 片 网|华 文 教 育|广 告|演 出|图 片 库|供 稿
■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滚动新闻
站内检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从求生到致富 20万越南难民在中国生存状况调查
2007年05月24日 14:01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中越边境沿海的归难侨靠养殖海产品,成功实现了谋生方式的转变。 何丰伦/摄

  (声明:此文版权属《国际先驱导报》,任何媒体若需转载,务必经该报许可。)

  在中国南方的边境省份上,今天仍然可以看见一些特殊的人、特殊的村庄,人们仍习惯地称呼他们为“难民”、“难民村”。1978年至上世纪80年代初期,因为中越战争产生的20余万名越南难民潮水般涌入中国边境,开始了在他们看来前途未卜的生活。

  当年,中国以宽广的胸怀接纳了他们,而这些至今已在中国生活了近30年的群体,有的人将生命的小舟永远地停在了异乡,有的人则已成为中越边贸的中流砥柱。

  近三十年的时间过去了,当年来到中国的难民,大都已经在中国繁衍了后代,儿孙满堂。而这三十年间,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各种新生变化亦纷至沓来。种种喧嚣和热闹的背后,不仅考验着土生土长的中国人,那些侨难民的生活也随之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吴祖致:解放军帮我们安家落户

  30年前,因为拥有中国血统,不到12岁的吴权佑与父母姐妹一道,在中越冲突中成为难民,被迫返回中国。

  吴权佑的父亲吴祖致当时曾一度为家庭生存状态担忧。“由于时间紧迫,越南当地政府的遣返令下来后,很多财产来不及变卖,大部分土地只能交给远房的越南亲戚耕作,能够随身携带的只有少量的金银首饰,以及后来根本不值钱的越南伪币。”吴祖致对《国际先驱导报》回忆道。

  土地在哪里,谋生的途径在哪里?这些都是当时困扰越南归难侨最大的问题。

  然而,事实上这一切都没有成为他们的生活障碍。在踏上几代人都已略显生疏的中国土地后,吴祖致一家像其他难民一样,很快得到了政府和侨办的通知:被安置到距离南宁市中心37公里的隆安县浪湾华侨农场,从事农业生产,并完全享受城市职工待遇。

  吴祖致回忆起当时的状况仍非常感慨:“最初我们住的还是联合国难民署提供的临时救援帐篷,短短1个多月时间,这些帐篷就被平房取代了,当地没有饮水设施,是解放军连续奋战几个昼夜,为我们打好了井,随后还建好了水塔,所有的饮水问题就全部解决了。”

  更为重要的是,粮食问题尚未解决之前,在农场工作的难民全部享受城市职工的粮食户口政策。吴祖致的定量是20公斤大米,吴权佑是12公斤。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难民们享受着许多农民梦寐以求的粮食定量供应政策。

  吴培良:期待更多致富机会

  20多年前,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这片土地上的越南难民终于得以在此安定地居住下来,在中国的多方努力下,他们得以安居乐业,并进一步谋求更多的致富机会。他们不仅与当地社会融为一体,也在根据各自的情况寻找着不同的生财之道。吴权佑今年42岁了,他如今已是广西国营浪湾华侨农场的一名中方谈判代表的翻译。5月中旬正值中越边境农产品贸易的旺季,几天来,他操着熟练的越南话和中文,正在为出口到越南广宁省的30多万株木薯种苗项目工作着。

  难民们的生产生活和致富之路也离不开国家关系变化的大环境。

  随着2006年《中越北部湾渔业合作协定》生效,广西北海市侨港镇的渔民面临着减船转产的压力。而开展近海养殖的办法,是很多难民解决减船转产之后面临生活问题的主要生产方式。

  侨民吴培良就是成功转产的渔民。2003年,他把本想购买新船的钱投入到近海养殖生蚝上。经过认真的学习,不断总结经验,在3年多时间里,他养殖的生蚝年收入超过30万元。在吴培良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难民开始学习怎样利用近海丰富的海洋资源实现减船转产的目标。

  休闲旅游渔业也是侨港渔民增收的新途径。北海爱浪休闲渔业旅游有限公司和侨港镇发展休闲渔业旅游项目,2004年以来,把捕捞渔船改为休闲渔业旅游渔船已经有20多艘,40多户渔家逐年向前来北海旅游的游客提供“休闲渔业”的旅游项目,旅游内容包括:拖网捕鱼、海上观景、海上垂钓,捕获鱼虾归客人所有、与渔民一起分享原汁原味的生猛海鲜、返航中聆听船老大讲述大海的神奇传说……这既解决了渔民转产转业问题,又为北海增加了特色旅游项目。

  “如果休闲渔业能够与日益兴盛的越南下龙湾旅游航线结合起来,肯定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致富机会。”有不少亲戚在越南胡志明市的莫甘宁说。

  走进中国最富裕的“难民区”

  这个陆地面积只有0.7平方公里的小镇,当年是全国最大的难民集中安置点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何丰伦发自南宁 越南帽、越南菜、越南衣服、越南街……“五一”黄金周之后,走进广西北海市侨港镇,几乎随处可见带有越南风情的建筑、服饰、菜肴。

  这里是中国安置越南归难侨人数最多的乡镇之一,现在人均年收入超过4000元人民币,被联合国难民事务官员认为是中国最富裕的“难民区”。

  90%人口为归难侨

  侨港镇位于北海市银海区的南边岭海湾,距北海市区7公里,是广西唯一以安置归侨为主的镇级行政区域。这个陆地面积只有0.7平方公里的小镇,30年前曾是全国最大的难民集中安置点,现在近1.73万人口中,归侨难民和侨眷占90%以上,主要产业以海洋渔业、水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业为主。

  在侨港镇采访时,记者遇见了40岁出头的当地居民彭信伟,他拥有一家年产值超百万元的海鲜加工厂。在上世纪70年代,他作为难侨回到祖国的时候,还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

  侨港镇的主要产业是近海捕捞,差不多每户人家都有船,一家有好几条船的也大有人在。

  走进侨港镇渔民家庭,聊起20多年前海上作业的情景,中年以上的归难侨都忘不了:刚回到北海的时候,他们每天只能在近海靠为数不多小船捕捉近海鱼虾谋生。曾经担任侨港镇镇长的归侨周玉富告诉《国际先驱导报》:“我们跟父亲们一块来到侨港的时候,唯一的生产和生活用具就是500多条小木帆船。”

  为安置好归难侨,中国政府为侨港镇的归难侨下拨了2900万元专项经费和大批物资,为他们建造了渔港、渔船、住宅、医院、学校、文化活动中心等生产、生活和文化教育设施。联合国难民署也曾于上世纪80年代先后提供700多万美元的援助。

  小镇人开始赚大钱

  随着当地经济的不断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侨港镇的归难侨们提出“造大船、闯远洋、赚大钱”的产业思路,当地渔业从近海捕捞逐渐转向外海发展。

  老难侨简苹房的捕鱼“家当”十分典型地反映了侨港镇经济的“三级跳”:1980年,政府扶持下,他贷款800多元买下了一艘旧的小艇出海捕鱼,1984年,用出海捕鱼的钱买回了机帆船,到1999年已拥有两艘价值100多万元的大船。如今,已经拥有4艘大船的简苹房,还想通过多种方式融资,实现自己开展远洋捕捞业的梦想。

  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侨务办公室介绍,目前小小的侨港镇共有九大渔业生产公司,固定资产达8亿多元,有大小机动渔轮860艘。2006年全镇捕鱼量14万吨,产值4.1亿元,分别是1980年的62倍和127倍。(记者 何丰伦)

更多国际先驱导报新闻
 
编辑:张磊】
 


  打印稿件
 
[每 日 更 新]
- 中国赴日留学人员人数累计达到九十万人
- 台"陆委会"副主委:江陈会对两岸关系具重要意义
- 大陆海协会副会长张铭清抵台湾 参加学术研讨会
- 国产新舟60支线飞机成功首航 飞行平稳噪音不大
- 阿利耶夫再次当选阿塞拜疆总统 得票率为88.73%
- 九名中国工人在苏丹遭绑架 大使馆启动应急机制
- 证监会:城商行等三类企业暂停上市的说法不准确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图片库服务】-【资源合作-【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有奖新闻线索:(010)68315046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备05004340号]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