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严禁"成"严控",对中央精神的一次误读——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评论:"严禁"成"严控",对中央精神的一次误读
2009年01月16日 13:02 来源:检察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严控公款出国游!这是许多媒体报道十七届中纪委三次会议精神时普遍使用的新闻标题。

  笔者看到这个标题时,感觉有点不对劲。15日看到媒体全文刊登的会议公报时,更是坚定了自己的看法:众多媒体对会议精神出现了集体性的严重误读———将公报中的“治理”偷换概念变成了“严控”!这一偷换,必将对社会产生误导,尤其是给一些官员变通执行留下可乘之机。

  对领导干部公款出国,会议公报是这样表述的:“会同有关部门继续开展治理公款出国(境)旅游工作,压缩出国(境)经费、团组数量和规模,从严控制在国(境)外停留时间。”且不说我国对公款出国游的一贯态度,即使从字面上看,媒体将这句话的意思概括为“严控公款出国游”,也是一种非常错误的理解和解读。显然,会议的意思是:对公款出国(境)旅游是“继续治理”,而对出国(境)经费、团组数量和规模则是“压缩”,“严控”的是在国(境)外停留时间,而不是公款出国(境)游。一些媒体在此严重混淆了两个基本概念,一个是公款出国,一个是公款出国游。从会议精神看,会议对公款出国(境)的基本态度是:压缩经费、团组数量和规模,严控在外停留时间,以达到筛除和减少公款出国(境)旅游的团组,挤压变相公款出国游的可能,让那些企图以考察名义出国旅游的官员一没机会二没经费三没时间,总体上体现了对领导干部公款出国考察的“严控”态度。

  从我国对公款或变相公款出国(境)旅游的一贯态度看,将会议精神解读为“严控公款出国游”也是十分错误的。我国对公款或变相公款出国(境)旅游历来都是持“严厉禁止”态度的。早在2003年2月19日,十六届中纪委二次全会公报就明确指出,“大力精简会议和严格控制出国(境)团组。禁止以开会、考察、培训等名义变相公费旅游”。之后,中纪委和监察部的相关文件都一再强调这一点。不久前,中央纪委、外交部、中央组织部、中央对外联络部、中央外办、监察部、财政部、审计署、国家预防腐败局和国家外国专家局还建立部际联席会议机制,决定在全国开展为期一年的制止党政干部公款出国(境)旅游专项工作。怎么可能在半年之内就会态度大变呢?事实上,十七届中纪委三次会议公报所称的“会同有关部门继续开展治理公款出国(境)旅游工作”,与部际联席会议机制下的为期一年的制止公款出国(境)旅游专项工作,是相互衔接和连续一致的。决没有对公款出国旅游放松管制、由“严禁”变“严控”的意思,也决不是“允许公款出国旅游”,只是要“严格控制经费、团组数量和规模”。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不能小视媒体对重要会议精神和文件的误解误读,因为许多社会公众一般是通过媒体的报道来了解和把握党和国家政策的,媒体的错误理解会直接影响政策的全面实施,造成遵守和执行上的偏差。从这个意义上讲,笔者认为有关部门有责任出面对这次会议精神进行权威解读,及时纠正媒体宣传中的偏差,以保证会议精神的正确贯彻落实。(直言)

【编辑:朱鹏英
    更多国内新闻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