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市民观察团徒具自我安慰的意义——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评论:市民观察团徒具自我安慰的意义
2009年02月03日 09:19 来源:长城在线-燕赵都市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初七是节后上班第一天,扬州一民间团体———市民观察团来到政府机关门前手持摄像机逮上班迟到者。此做法得到许多市民的理解和支持。扬州市机关工委田书记称,这种监督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2月2日《扬子晚报》)

  这年头凡事一上网,都必须接受网友们挑剔的审视目光。就连这个被当地市民和政府广为称颂的“公民监督”样本也没能例外。和当地褒誉声不同,网民们认为不宜过度拔高“市民观察团”的积极意义,甚至有网友苛刻地质疑这是不是变相地在做“托儿”。

  不论哪一种声音更为理性,总之这则新闻的关注度稳居当日各大网站新闻热评榜前列。这证明,观察团拍迟到者,还是很有新闻关注价值的。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公民的合法权利,对公务人员进行日常监督本应是寻常事。现在一个本应常态化、制度化的东西却成为热闻,只能说明这样的监督在日常生活中、在行政生态中尚属稀缺品。从这个层面讲,该新闻引起热议本就是不正常的现象,透出一种悲哀。

  而且,“市民观察团”这个名字也颇堪玩味。从字面意思上讲,“观察”还不能称之为“监督”。相对于“监督”,“观察”是个相对客观,没有足够主观能动性的词语;而“监督”,则暗含主动性。有了监督权意味着,对于不合格之举,监督者拥有相应随即“处分”权利。一般而言,上级的监管和平级以及体制外的公众监督相互联动,才能发挥出最佳监督效果。而现在市民观察团“观察”之后,显然难有后续动作。

  除后继乏力之外,“观察迟到”也显出了这种监督的肤浅和虚弱。不迟到不早退,哪怕在小学生守则里,都只算最起码的底线。若连这都需要督促,可见相关工作人员慵懒闲散到什么程度了。而换句话说,就算公务员都准时全勤到岗,就证明他们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吗,显然亦无此逻辑。在一般企业,打卡上班的白领族,从不需要观察团的监督,没人会无故迟到。因为公司的考核奖惩机制,不是一纸空文,迟到的惩罚必须自己领受。这也侧面显出了观察团的尴尬。当然,他们尴尬而忙碌的身影,至少映射出了政府体制内监管的失职。

  不用对这种“监督”盲目乐观,还有个简单的理由:除了退休离职不用上班的个别人,谁有精力在上班时间蹲在政府门口呢?再者,如果肩负社会守望之责的政府工作人员,连上下班都要人监督,那我们还能奢望高效而公正的行政保障吗?现实表明,运动式执法和执法风暴,通常收效甚微,何况这种只具“观察效应”的“监督”呢?假如市民观察团,连门前保安一关都过不了,连大门都进不去,又不知对日常政务的制度性监督为何物,那这样隔靴搔痒的观察就只能是一种幻觉,徒具自我安慰的意义罢了。

  其实,观察员镜头中频频闪现的懈怠的政务身影,正是官僚主义的现实投影。但若冀望于这些被观察员的摄像机所震慑,又大不现实,因为公众在干预不良作风中的结构性缺失似已成常态。而在现代法治社会里,消弭这种监督的无力和焦虑感已是当务之急。(李晓亮)

【编辑:吴歆
    更多国内新闻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