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资源枯竭之后寻求转型7年 仍未摆脱吃饭财政——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阜新资源枯竭之后寻求转型7年 仍未摆脱吃饭财政
2009年03月20日 02:58 来源:新京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海州露天煤矿和一台电镐的图案,出现在1960年版的5元人民币上。 资料图片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核心提示】

  在中国的资源版图上,阜新曾举足轻重。“一五”计划时期,国家156个重点项目中,就有4个能源项目安排在阜新。

  资源总有枯竭的一天。2001年12月14日,阜新被确定为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

  7年多来,转型成为当地政府工作的主题。它不但要调整产业结构,还要克服地面沉陷等地质灾害,数十万矿工及其家人的就业,也成为挥之不去的难题。

  没有摆脱“吃饭财政”困境的阜新,还在转型之路上摸索前行。

  海州露天煤矿就像地球的一块伤疤,7平方公里大,300多米深,盘踞在阜新市区的南端。矿底飘出一道道白烟,使整个矿区显得神秘。

  这个1953年投产、曾经是亚洲最大的露天煤矿,已因煤源衰竭而被弃用。

  它,只是阜新“百里煤海”的一个缩影。

  新中国成立以来,阜新累计生产原煤6.5亿吨,运煤的车皮足以绕地球4圈半。

  而到本世纪初,一系列光荣的记录,像一个个矿井被挖光拉净。留给这个城市的,是坑洼的道路、撕裂的地壳、沉降的大地和数十万下岗失业者。

  2001年12月14日,国务院将阜新确定为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这在全国尚属首例。

  这个城市的前世今生,从此被重新估值。

  上过人民币的电镐歇了

  本世纪初,随着煤源衰竭,阜新一批主力煤矿停产

  在1960年版的5元人民币上,人们还能看到海州煤矿充满激情的形象:一辆孔武有力的电镐,正奋力挖煤。

  它的张扬,并非虚有其表。

  阜新因煤而建,因煤而兴,中央1955年制定的“一五计划”中,156个重点项目,有4个能源项目安排在阜新。海州煤矿很快被建设为亚洲最大的露天煤矿,由其供煤的阜新发电厂,在当时也是亚洲最大的火电厂。

  那时的海州煤矿,是阜新人的骄傲。

  1969年,27岁的王国贤从沈阳军区退役,来到海州煤矿做了一名掘进工。他三级工的月工资是四十五块一毛八,当时面粉只要1毛5一斤,王国贤感到很知足。

  每天上班前,他都可以看到不远处阜新发电厂的大烟囱冒着黑烟,那是生产繁荣的象征。

  而事实上,忧患就像煤炭一样深埋在地壳里,等待被一起挖出。

  海州矿因煤源衰竭,在贡献了2.3亿吨的开采量后,于2002年4月申请破产。

  伴随着海州矿告别历史的,还有东梁矿、平安矿、新邱露天煤矿等一批主力煤矿。

  煤难找、煤难挖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以五龙煤矿为例,上世纪80年代,开掘面在地下300米以上就可以挖到煤,20年后已深入到600多米以下。两米多高的巷道支架如果一个月不加固,就会被强大的地压压下去一米深。

  苦力支撑的煤矿,因作业条件复杂恶劣而频发事故。其中,以2005年的孙家湾矿难最为著名。那场矿难夺去了214名阜新矿工的生命。

  发电业也遭到池鱼之殃。曾为亚洲最大火力发电厂的阜新发电厂,一度沦为调峰电厂,退出主力序列。

  2000年,阜新经济总量仅有65亿元,居辽宁省倒数第一位。

  煤能养人也能“吃”人

  资源无序开采对生态造成破坏,地面沉陷,地下水受污染

  矿工袁大忠还记得,10多年前他每天清晨起床后必做的一件事,就是使劲清嗓子洗鼻子,才能将黑色的痰和鼻涕清理出一部分。

  他1980年初中毕业后到五龙煤矿上班,兄妹四人跟父母一起,挤在20多平方米的小平房内,属于煤矿的棚户区。

  让矿工们心惊的是采空煤层导致的地面沉陷。至2001年4月,阜新全市的沉陷区有101平方公里,涉及居民2.8万户、7万多人。

  袁大忠还记得,在一次修房时,挖开地基,他才发现只有薄薄的一层地皮勉强托着房子,下边是望不到边的黑洞。

  这,还算幸运的。

  拉煤的汽车翻进路面突然出现的大洞内,车坏人伤;小孩掉进黑洞里丧命;房屋先裂后塌……此类事情,当地人早已屡见不鲜。

  阜新的地下水,也早就不能吃了。打井队能打出来的,大多是被煤块污染的水。

  “这个城市在规划时,根本没有考虑到可持续发展。”3月13日,阜新市经济转型办公室主任董彦超列举道,阜新“煤电之城”的定位,一没有考虑到资源开采对生态的破坏,会严重缩减城市对人口的承载力;二没有考虑到资源一旦枯竭,数目众多的矿工及其家属的生计和出路。

  而一个不容忽视的历史原因是,“一五”、“二五”时期,国家基础建设百废待兴,急需能源和煤炭。

  其实,早在计划经济时代,阜新的煤矿便处于亏损状态。董彦超说,国家当时平调阜新的原煤,一吨只给一二十块钱,导致“挖得越多,赔得越多”,没办法,上级给各个煤矿设了亏损指标予以补贴。

  阜新市一位官员认为,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综合经济和生态两方面的考量,阜新这样的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是历史的必然。“关键是,谁先捅破这层窗户纸?”

  一纸上书捅破窗户纸

  1985年,阜新市时任市委书记直言,阜新应摆脱对煤炭的依赖

  最早捅破这层窗户纸,是在1985年。

  那一年的12月12日,阜新市时任市委书记马波上书辽宁省委,直言“煤炭企业都有一个‘建设—发展—萎缩—报废’的过程”,请求对阜新工业进行转型,摆脱对煤炭的依赖。

  “前30年,阜新形成了单一的煤电工业城市,是我们工作上的第一次重大失误,如果在今后20年内不把其他工业发展起来,就将是我们的第二次重大失误,后果将不堪设想。”

  当时,资源衰竭已渐露端倪。之前年产100万吨的新邱煤矿,已萎缩至十几万吨,人员和设备大量闲置。

  但在阜新现任一位官员看来,上世纪后期,阜新为了发展其他工业,不能不说走了一些弯路。

  “那时候,大家还局限于要政策要钱的做法。”这位官员说,阜新曾拉来巨资,试图在化工、纺织和电子等行业有所作为,最后都不了了之,“关键是没有因地制宜。”

  阜新的转型,很早就纳入中央高层的视野之中。从1991年起的12年间,朱镕基、李岚清和温家宝等人先后到阜新调研。

  2001年12月,阜新被国务院设立为全国第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

【编辑:唐伟杰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