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党建面临新使命 须满足民主需求根治三大症状——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中共党建面临新使命 须满足民主需求根治三大症状
2009年09月14日 10:28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网络不应成党建"盲区" 中共基层党员期待党建创新

  中共传统党建基层遇新困境 应打破分割统筹发展

  党员队伍在规模扩大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提升质量,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重视党员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建设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郭奔胜

  一个拥有7000多万名党员的执政党,在领导13亿中国人奔向富裕文明的征程中,如何不断破解自身建设难题,如何不断展示自身建设的活力和魅力,如何不断整合社会认同,如何不断制度化巩固执政地位,即将召开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以专门研究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予以回应。这一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作出的重大决策,引起了海内外舆论的高度关注,因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事关执政、事关中国,也事关世界。有理由相信,拥有28年革命历史和60年执政历史的中国共产党,必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收获执政辉煌和自身建设辉煌。

  辩证看待“7600万”的“大”与“小”

  执政党最活跃的细胞是党员,执政党最基础的认同是党员认同,在新的时期,党员队伍建设既是一项基础性工程,也是一项挑战。

  执政60年来,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截至2008年底的统计数据显示,党员总数为7593.1万名,是新中国成立时的17倍。而大专以上学历的党员2583.3万名,占党员总数的34.0%,1949年时这一比例仅为0.3%。这些数字反映了党员队伍建设取得的巨大进步,党员数量的大幅度提升表明加入中国共产党仍是中国人最主流的政治选择,高学历党员占比大幅度提升表明社会精英对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认同仍热情不减。拥有近7600万名党员的执政党,所具有的生命能量和发展能级是不言而喻的。这无疑已经并还将继续创造世界政党史的奇迹。

  不过,对于十分重视党员“组织入党”和“思想入党”的中国共产党而言,入党后的党员先进性愈加成为党考量党员队伍建设的基点。从现实情况看,这个领域存在许多值得警惕的现象。党员来源的多元、党员身份的变化、党员收入的差异,等等,客观上使得党员的思想状态、认知感受、价值认同变得更加复杂,党整合党员思想认同的难度加大。比如党内既存在一部分生活困难的党员,也存在一部分非常富裕的党员;既存在党龄达到几十年以上的党员,也存在党龄很短的党员;既存在党员领导干部,也存在普通党员;既存在文化程度高的党员,也存在文化程度很低的党员;既存在工作在传统体制内,比如行政单位、国有企业的党员,也存在工作在新体制内,比如非公企业、新社会组织的党员,等等。党员的生活状况、工作状况、财富状况、阅历状况,客观上会影响到党员与党组织之间、党员与党员之间、党员与社会之间的亲疏关系。党员队伍以多元化的结构形态和思想形态存在,成为新时期党的建设必须正视的基本条件。

  党员规模越大,党与社会接触的界面就越大,如何在更宽的界面上展示党员的影响力和党的形象,需要在新的实践中给予回答。从艰辛的革命道路和执政道路中成长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每当面临重大考验时,党和党员的表现无疑是社会的中坚,尤其在战胜洪水、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以及非典等重大疫情过程中,党员都获得了表现的高分。但如何实现关键时候“冲得上”与平日里“做得好”的统一,党和党员都需要作更多的努力。

  社会更习惯从细节处体察党员的作为,比如在拆迁、征地中党员是如何争取自身利益的,比如群体性事件中的党员参与行为,比如遵守社会秩序中的党员表现,比如社会舆论中的党员表达,比如社区生活中的党员意识,等等。党员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不可否认地存在如其他社会成员一样的正常的利益诉求和一般意义上的行为,但党员对党组织的忠诚,党员在处理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时的抉择,党员在维护执政党形象上的自觉努力,党员联系其他社会成员的作为,等等,这些都成为社会评判党员的重要依据,坦率地说,这些领域、这些节点上的党员形象建设还面临很多难题,需要逐一予以破解。

  7000多万人的党员队伍建设是一件大事,需要从大处着眼,从细微处、从小节着手,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重视党员队伍建设,党员队伍在规模扩大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提升质量。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