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海外华文报摘

外媒:"后世博"来临 中国城市转型更要注重内在

2010年11月04日 14:0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10月4日,上海风和日丽,世博会入园人数持续上升。黄金周前三天,上海累计接待观光游客407万人次,几乎相当于往年整个黄金周的接待量。目前,上海世博园区连续三天已接待游客超过100万人。中新社记者 任晨鸣 摄  

  中新网11月4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4日刊出评论说,世博成功举办,看得见的效应是在主办城市的市政建设和市民视野和素质提升上。从对主办城市实力的持续要求等方面看,奥运、世博和亚运实际上都涉及到城市内在转型问题,这种内在转型显然较之前者更难,因而在“后世博时代”也就更有必要提出来引起关注。

  文章摘编如下:

  上海世博会日前闭幕。与奥运一样,世博会成为中国上升期国家实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成为国家公关的重要组成部分。世博过后,一个问题提到人们面前:如何延续世博效应?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恐怕首先要弄清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世博的效应到底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自然是多层面的,因而也就有了提出来加以讨论的必要。

  世博成功举办,比较看得见的效应是在主办城市的市政建设和市民视野和素质的提升上。以上海为例,通过举办世博而带动的潜在基建和经济效应,以及上海市民视野的扩大和文明素质的提升,是一个相对比较可以观察到的指标。

  但效应若仅止于此,那势必是比较肤浅的,而且也将很快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所覆盖和超越。世博会与两年前的北京奥运会和即将开始的广州亚运会一样,是一个由上升期的中国举办的大型国际活动;从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涉及国家之多和之深,以及对主办城市实力的持续要求等方面看,奥运、世博和亚运实际上都涉及到城市的内在转型问题。

  所谓内在转型,即指不仅是基建、市容、空气质素或市民文明举止等外在特征上的改变,而是对城市在涉及观念、行为模式和心灵开放程度等一系列方面的转型;这种转型显然较之前者更难,因而在“后世博时代”也就更有必要提出来引起关注。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一个转型期中。这一转型又可分为:一、从工业化程度上讲,是从传统农业国向先进工业国的转型;二、从经济形态讲,是从计划经济向完全市场经济的转型。

  转型虽然各自的进程与速度有所不同,但却环环相扣,而且都与中国国力的上升同步发生。北京奥运和上海世博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这一方面十分符合事物的内在逻辑,因为没有国力上升的大背景,北京奥运和上海世博不但不可能成功,而且恐怕就连主办的资格都不会获得。

    另一方面,上述转型环环相扣而又呈现不同进程的情况,则又给身处其中的人们带来不少困惑,并提出不少挑战。正视这些困惑和挑战,对于人们思考“后奥运时代”和“后世博时代”的走向将有所帮助。(邱震海)

参与互动(0)
【编辑:程涛】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