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中国外交应少些情绪、多些理性——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联合早报:中国外交应少些情绪、多些理性
2009年01月16日 09:2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1月16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16日发表评论文章认为,当代中国外交似乎有念旧传统,凡是和中国有较多往来的外国政要,无论他们是否把中国人当朋友,中国通常都把他们称为“老朋友”。重义轻利是中国传统社会规范人际关系的道德标准,但在现代国与国交往中却是不合时宜的一大缺陷。在过去三十年对美外交中,中国获得了很多利益,也积累了很多经验教训,对外政策的形成过程比过去更冷静、理性、务实和有效。在向世界大国地位持续攀升过程中,这是中国外交日臻成熟的重要标志。

  文章摘录如下:

  当代中国外交似乎有念旧的传统,凡是和中国有较多往来的外国政要,无论他们是否把中国人当朋友,北京领导人通常都把他们称为“老朋友”。在尔虞我诈和冷酷无情的国际关系中,如此重义、有时甚至轻利的外交风格实属罕见。重义轻利是中国传统社会规范人际关系的道德标准,但在现代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中却是不合时宜的一大缺陷。

  今年1月是中美建交三十周年,中国政府为此举办了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甚至邀请美国前政要专程赴华参加纪念活动,包括前总统卡特、前国务卿基辛格、前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等人。这些曾经的风云人物在中国受到尊敬。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会见他们时,用“喝水不忘掘井人”这句俗语来表达敬意,足见中国人的有情有义。

  利益需求驱使两国建交

  中美三十年前的建交举动,乃至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和1972年尼克松访华,都使中美双方获得了巨大的战略利益,同时也使世界安全形势和大国实力均势为之一变。以基辛格当年的话来说,中美两国打破相互隔绝的状态,其意义可以与二战之后的“马歇尔计划”以及北约成立相提并论。而就当前的国际格局和日益重要的中美关系而言,我们也许还可以对其意义给予更高的评价。

  但是,中美两国当初走到一起,是因为受到各自利益需求的驱使,是两相情愿的选择,而非一方对另一方的施舍。借助尼克松的访华以及中美建交,中国逐步摆脱了国际孤立处境,其大国地位也获得了世界的承认;同样,借助于中国的合作,美国得以早日脱离越南战争的陷阱,并在冷战中对苏联构成了更大的优势。因此,假若美国也有饮水思源的传统,那么,尼克松和卡特之后的历任政府,包括即将上任的奥巴马政府在内,都应该常常想到那一段历史及其延续至今的现实意义。

  可是,事实非如此。美国的党派政治、两党轮流执政和利益集团的相互牵制,加上白宫领导人对中美关系的认知和态度因人而异,导致美国对华政策一直不够连贯和稳定。其结果是,每隔四年或八年,中美两国都不得不重新认识对方,从头再折腾和磨合一次。从美国的角度看,这种磨合过程的起点,不是追溯和缅怀历史,更不是着眼于友谊、义气和温情,而是为赤裸裸的现实利益进行的斗智斗勇。这既是美国文化和政治体制使然,更是其利益至上主义所决定。

  少一些情绪,多一些理性

  在过去三十年对美外交中,中国不仅获得了很多利益,而且也积累了很多经验,汲取了一些教训,使得对外政策的形成过程变得比过去更加冷静、理性、务实和有效。在向世界大国地位持续攀升的过程中,这是中国在外交上日臻成熟的重要标志。

  但也毋庸讳言,由于历史的惯性作用,中国在与美国和其它国家交往时,在理性和感性之间还有分寸拿捏不当的缺陷。尤其是面对突发事件时,或者在双边交往中发生自己不希望看到的事态时,感性的反应依然容易多于理性的应对。

  在国际交往中,一个国家经常认为感情受到伤害,部分原因可能是决策过程中掺入了情感或情绪的杂质,对某个国家或某位“老朋友”存有一厢情愿的看法和期待。一旦事态的发展不如所愿,政府和民众就容易变得沮丧、错愕和愤怒。假若决策过程从一开始就是现实的、务实、理性的,甚至是冷冰冰的,那么,结果即便令人失望,也不至于引发情绪化。

  在中美建交三十年之际,笔者且把上述感想作为一种另类的纪念。(杜平)

【编辑:官志雄
    更多海外华文报摘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