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新 闻|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留 学 生|IT|教 育|健 康|汽 车
房 产|电 讯 稿|图片·论坛|图片网|华文教育|视 频|产经资讯|广 告|演 出|图片库|供 稿
■ 本页位置:滚动新闻
站内检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从林语堂故居重修说起

2006年12月28日 08:45

  福建漳州平和县坂仔镇林语堂故居重修工程前不久完工并对外开放。然而,笔者作为林语堂的同乡人,面对林语堂故居多年来修缮与保护的现实,联想到当前中国传统文化所面临的状况,却产生一种新的忧思。

  其一,传统文化的断层。

  从某种意义上讲,林语堂故居的修缮是一朵迟开的文化之花。之所以迟开,根本的原因是传统文化断层。当然,这种断层不只表现在林语堂留下的文化遗产上,鲁迅、胡适等新文化运动主要代表人物,甚至更早之前的文化巨人,如孔子、屈原、李白、曹雪芹等身后也如此。

  中国传统文化其实已面临一场新的挑战和考验,虽然林语堂的文化主张有其特殊性,但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此,而在于后人对传统文化如何继承和发扬。

  其二,断层后的传统文化保护。

  林语堂故居修缮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令人感慨。在修缮之前,笔者曾问过不少同乡人知不知道林语堂?知不知道林语堂是平和人?竟有许多人回答“不知道”。随着故居的知名度提高,以及当地政府的日渐重视,故居周围的居民开始对扩建占地漫天要价,这让有关机构“相当无奈”。

  其实,当地居民要高价符合人之常情,不能怪他们,要怪就怪我们对故居保护的意识不足。

  当然,也不止平和一地如此,到目前为止,中国尚缺乏一部完整的保护名人故居的法规。笔者认为,断层后的传统文化保护要重于草率重建。

  文化遗产不仅要保护,还要继承、发扬,制订一部与继承、发扬文化遗产有关的法规也是必要的,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文化断层留下来的缺憾。

  其三,精神家园重建忧思。

  笔者踏入文化圈,执笔20余年,能够深切理解并体会家乡人质朴而又善良的情感。那山、那水、那一草一木如此,人也是如此,生于斯长于斯,永远也改变不了。正如林语堂所讲的那样,“如果我有一些健全的观念和简朴的思想,那完全是得之于闽南坂仔之秀美的山陵。”

  不过,令笔者深感忧虑的是,由于受到传统文化断层的影响以及市场经济的冲击,传统文化会不会因此被埋没,从此变成古董?如果真是那样的话,那么,现代人的精神家园又该如何重建?当代中华文化的重建是否必须等到传统文化全部被解构以后才能开始?而重建的依据又是什么?没有根、失去传承的文化,它未来的面貌会是怎样的?这一切真让人深感忧思。

  此类忧思值得整个民族重视。

  (来源:美国《侨报》 文:卢一心)


 
编辑:陈安娜】
:::相 关 报 道:::
·林语堂研究热两岸 漳州推动学术研究打城市名片
·拜访林语堂纪念馆:踏东西文化 评宇宙文章(图)
·新闻资料:林语堂小档案
·重温林语堂的魅力:安座藤椅 体悟人生潮起潮落(5)
·东吴大学接手经营台北林语堂故居推出全新方案
 


  打印稿件
 
[每 日 更 新]
- 中国赴日留学人员人数累计达到九十万人
- 台"陆委会"副主委:江陈会对两岸关系具重要意义
- 大陆海协会副会长张铭清抵台湾 参加学术研讨会
- 国产新舟60支线飞机成功首航 飞行平稳噪音不大
- 阿利耶夫再次当选阿塞拜疆总统 得票率为88.73%
- 九名中国工人在苏丹遭绑架 大使馆启动应急机制
- 证监会:城商行等三类企业暂停上市的说法不准确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图片库服务】-【资源合作-【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有奖新闻线索:(010)68315046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备05004340号]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