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页|新闻|国 际·英文|财经|体育|奥运网|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留学生|IT|教育|健 康
汽 车|房 产|电 讯 稿|视 频| 图 片| 社 区|图 片 网|华文教育|广 告|演 出|图片库|供 稿
■ 本页位置:滚动新闻
站内检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郭招金在第四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的讲话(全文)(3)
2007年09月02日 10:5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在国际上,媒体之间开展合作的形式多种多样。据最新报道,澳大利亚联合新闻社从今年8月12日开始,为新西兰的7份报纸提供供版服务,有45名编辑为这项服务工作。中国新闻社是一家专门为海外华文媒体提供各项服务的新闻文化机构,我们从十几年前就开始为海外华文媒体提供版面服务。现在每天为海外十几家媒体提供几十个报纸版面的供版服务。中国新闻社希望和同业开展更多合作。

  根据对世界不同地区华文媒体发展状况的观察,我们认为,由于新移民的不断加入,以新华侨华人为主要读者对象的华文媒体呈现欣欣向荣态势。经济全球化、中国因素和新技术发展,是推动和影响世界各地华文媒体发展的三大因素。时移世易,综合考量,利好因素占主导地位,我们对华文媒体的发展前景在总体上持乐观看法。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发展中也有隐忧。据美国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美国亚裔的第二代中,高达四分之三的人口对本民族的语言不能熟练掌握。今年8月,台湾发表一份调查报告结果与此类似:在美的台湾同胞59万,最大特征是高学历。出生在美国的新生代中,近8成会听汉语,近7.4成会讲汉语,会读会写中文的只有四分之一。调查结果显示,假定新华侨华人都是华文媒体的读者,他们的下一代可能只有四分之一成为华文媒体的读者。因此,华文教育成效如何,将决定华文媒体下一步的发展前景。许多地区的华文媒体已注意到这一点,为争取这批并不熟悉汉语的华裔读者对华文媒体的阅读兴趣,正在尝试出版双语报刊。

  二、面对世界舆论格局趋向多极化,华文媒体话语权增强

  华文媒体的话语权问题是几年来同业讨论最热烈的话题之一。话语权是一个民族表达价值观和诉求的基本权利。我们的先贤很早就关注到这一点。清末诗人龚自珍面对当时整个民族“失语”的现状,出于诗人的敏感,发出“万马齐喑究可哀”的感叹。上个世纪初叶,鲁迅先生把中国形容为一个“无声的中国”,他期待一个有声中国的出现并为之“呐喊”。今天的中国早已不再是一个“无声的中国”,但我们的声音依旧太弱、太小。近30年来,中国经济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的声音在世界上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面对西方几百年来形成的强势话语权,“西强我弱”的话语格局未获改变,海内外知识界、传媒界人士对改变中华民族话语权弱势地位的种种忧虑原因在此。

  一个民族的话语权有时依赖于思想文化巨人的出现,就像世界从泰戈尔那里听到印度民族的声音那样。但在信息时代,话语权却往往体现在以强大的媒体为基础的舆论能力方面。当今世界,西方话语权就是通过强大的媒体舆论力量来实现的。现在,世界上80%左右的新闻是由西方几家大通讯社发出的。世界上发生任何一件重要新闻,人们不论身居何处,都可以读到西方媒体的报道和解读,西方媒体正在藉经济全球化之势,潜移默化影响其他民族的价值观。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经济全球化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趋势,但全球化不是一体化,也不是西方化。全球话语权不应由西方少数国家垄断,必须打破全球话语权的单边主义,建立国际舆论的新秩序,让世界听到来自各个民族、各个方面的声音与诉求。

  世界舆论格局呈现多极化是一种基本趋势,因为人们不愿意只听到一种声音,只认同一种价值判断,各国都在世界范围内强化自己的话语权。1999年2月1日,阿拉伯半岛电视台推出卫星电视频道,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向世界各地传播信息,从2006年11月16日开始向欧美地区播放英文节日,他们希望在多极价值观中,应有阿拉伯人的一极。2006年12月6日,法国首个24小时国际新闻电视网络“法国24”正式启播,其创办宗旨是要向全球宣传法国的价值观。

  西方世界和西方媒体在对中国事务方面,正在进一步强化话语权,展现他们的影响力。这几年来,以下新情况值得我们注意:

  一是西方媒体不断加大对中国新闻的报道量,强化解释性深度报道,并不断调整报道思路,以强化传播力。

  近两年,西方媒体不断向中国增派记者,他们有关中国新闻的报道量比过去明显增多。据相关资料显示,上世纪90年代中期,外国驻华记者50人左右。据有关方面统计,到2002年底,外国驻华新闻机构199家,记者353人;到2006年底,外国驻华新闻机构320家,记者616人;截止2007年8月29日,外国驻华新闻机构356家,记者722人。据学者统计,英国《泰晤士报》2006年刊出有关中国的报道比2003年增加一倍以上。路透社、道琼斯、彭博等新闻信息机构这几年加快进入中国市场步伐,路透社新CEO戴文·维尼格今年6月表示,路透社去年在北京开设研究和技术中心,现有400名员工,未来12个月以内,员工人数将增加到1000人。

  美国《华尔街日报》为了对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所发生的种种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报道,去年派出记者到中国各地采访,发出一组报道,共10篇,内容包括中国的房地产业、汽车制造业、环境治理、西藏经济发展、三峡工程、城市化进程等。这组报道引起美国传媒业界的重视,2007年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将“最佳国际报道奖”颁给这组报道。评奖结果至少说明,目前中国题材是世界传媒界的热点之一,西方传媒界鼓励媒体加大、加深对中国的报道。

  比起以往大量对中国的偏见、误读报道来说,一些西方媒体对中国新闻的报道正趋向客观。在今年西方媒体有关香港回归十周年的报道中,美国知名的《财富》杂志发表文章,全面报道香港十年来的变化,并愿意承认他们杂志十年前预言香港“死亡”是一种错误判断。这个例子说明,西方媒体也在调整报道中国的视角,因为他们知道,只有接近客观的报道才真正具有传播力。

  二是西方媒体纷纷进入华文媒体市场,在中文阅读受众中传播他们的价值观。

  中文阅读受众是一个庞大的市场,西方媒体这些年借助新媒体技术,开办了许多中文版网站,如美国《华尔街日报》、英国《金融时报》和英国广播公司(BBC)都办有中文网站,在中文市场具有一定影响力。一些西方智囊机构也开办针对中国知识界的中文网站。《金融时报》中文网站2003年开办,到2005年注册用户不足10万,到今年已上升到90多万。

  三是加强对华文媒体的研究,关注华文媒体的特殊影响力。

  2005年6月,美国两个著名的调查机构公布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美国少数族裔的媒体受众高达5100万人,几乎相当于美国成年人口的四分之一。调查还发现,来自中国、韩国和越南的移民非常依赖于从本民族语言媒体获取信息,即使他们方便使用主流的英语媒体,但还是喜欢本族语媒体提供的信息,他们需要靠本族语的媒体来表达他们的声音。

  这个调查结果让美国人大开眼界:原来在英语主流媒体之外,那些看来并不起眼的少数族裔媒体竟有如此不可忽视的影响力。美国媒体在报道这一调查结果时,形容那些少数族裔媒体为“躲藏在平常人视野之后的巨人”。

  这个调查结果也给了我们重要启示,华文媒体对华侨华人读者的影响和作用是巨大的。在美国是如此,在世界各地也是如此。华文媒体是华侨华人获取资讯的重要来源,也是他们表达心声的重要平台。

  这项调查结果说明,在国际舆论格局中,华文媒体是一支受到各方关注的、独特的舆论力量。

  这两年来,世界各地华文媒体在提升话语权方面有明显进步。在报道中国方面新闻数量增多了,权威性增强了,在向读者传播中国和平发展信息和表达中华民族价值观方面取得新成果,尤其是在维护华侨华人合法权益方面,华文媒体更是尽职尽责。对世界各地涉及华人合法权益的重大事件,比如加拿大政府在国会向华人就“人头税”一事道歉及承诺赔偿,华文媒体及时作了报道。欧洲一些国家出台对华商的新政策,华文媒体都作了大量报道。今年初,纽约一家电视台播出华人餐馆出售老鼠肉的镜头,严重损害中餐馆的声誉,事后证明有关报道是虚假报道。当地华侨社团和华文媒体据理力争,表达华侨华人的心声,维护了华侨华人的合法权益。

  我们在讨论华文媒体要争取话语权的同时,也要强调权利与责任的统一。媒体公信力是建立在客观、公正、真实报道的基础之上的,媒体特别是媒体领军人物要做好新闻报道的“守门员”。大量新媒体的出现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方便,但在互联网上也出现大量不负责任、没有事实根据的虚假报道而误导公众;出现大量非理性的道德审判,形成“网络舆论暴力”。新闻学的基本理论告诉我们,新闻人不仅是客观资讯的传递者,而且是传播有价值资讯的“守门员”。在互联网时代,由于大量“市民记者”的出现,这个模式被颠覆了。华文媒体应该坚守新闻的基本理念,坚守新闻人的基本职责,对所报道的新闻事实必须坚持新闻人的专业判断。媒体首先要有公信力,才能具有真正的话语权。

  三、努力构建和谐侨社是华文媒体的社会责任

  中国政府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中国的和平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所以中国提出与世界各国人民一起共同构建“和谐世界”。在这个大背景之下,国务院侨办提出要推动构建一个“和睦相融、合作共赢、团结友爱、充满活力”的华侨华人社会。海外华文媒体在推动构建和谐侨社方面大有可为,这也是海外华文媒体应尽的责任。

  (一)正确说明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

  中国发展获得世界关注,中国丰富的新闻报道素材引起世界新闻业同行的羡慕。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前副总裁彼得·赫菲尔德今年6月在北京对中国传媒界发表演讲时说,我们美国的说法是“你们正坐在世界上最大的故事上”。

  西方媒体不断派出记者来中国挖掘新闻富矿,对中国的发展发出大量报道,正面的、客观的、友好的声音在上升,但偏见与误读依然不少。西方的一些报道经常在有意或无意中夸大中国的经济实力,要求中国履行与自己能力不相称的国际责任;另一方面,又对中国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过分敏感,刻意放大,使中国的国际形象严重受损。构建和谐侨社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海外华文媒体要通过具体的事实报道,正确说明中国,维护中国形象。

  有媒体报道,今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可能超越德国,位居全球第三。按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推算可能如此,但在世界上190多个国家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德国居第18位,中国居第108位,中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对中国国情缺乏深入了解,西方一些媒体往往忽略人均占有,喜欢报道中国经济总量,容易造成错觉,在客观效果上夸大中国的经济实力,华文媒体应该提供全面而客观的解读。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编辑:王海波】
 


  打印稿件


 
[每 日 更 新]
- 中国赴日留学人员人数累计达到九十万人
- 台"陆委会"副主委:江陈会对两岸关系具重要意义
- 大陆海协会副会长张铭清抵台湾 参加学术研讨会
- 国产新舟60支线飞机成功首航 飞行平稳噪音不大
- 阿利耶夫再次当选阿塞拜疆总统 得票率为88.73%
- 九名中国工人在苏丹遭绑架 大使馆启动应急机制
- 证监会:城商行等三类企业暂停上市的说法不准确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图片库服务】-【资源合作-【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有奖新闻线索:(010)68315046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备05004340号]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