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新 闻|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留 学 生|教 育|健 康|汽 车
房 产|电 讯 稿|图片·论坛|图片库|图片网|华文教育|视 频|供 稿|产经资讯|广 告|演 出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 本页位置:滚动新闻
站内检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美国《世界周刊》:海外中国文物回流势不可挡(3)

2006年10月30日 13:34

  2001年,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文物回流出现数量多、质量高的新形势,2002年达到一个新高峰。当年全国拍卖市场中,海外回流的文物艺术品约占总成交量的34%。有的回流文物还被国有博物馆购藏。

  为了抢救流散文物,中国国家文物局于2002年设立“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当年就动用这项经费的2999万元人民币,购买流失文物精品宋代米芾手书《研山铭》。

  由于资金有限,现阶段中国只能收购少量有代表性的、文物艺术价值极高的珍品,大量文物仍无力收购。

  中国政府目前每年有5000万元人民币的“国家重点珍贵文物财政专项资金”,但远远不够。在文物无价的国际流通市场,这区区之数几如杯水车薪。

  让流失海外的国宝回家,是无数炎黄子孙和热爱中华文明的国际人士长久以来的心愿。随着中国国力日益强大,一些有实力的收藏机构和个人主动出击,透过国际文物市场购买流失的中国文物,形成一支民间抢救文物的生力军。

  法国人高美斯发起成立的“欧洲保护中华艺术协会”,今年4月10日无偿捐赠中国一件流失海外逾百年的“咸阳宫”战国青铜鼎。专家从青铜鼎上的铭文推断,该鼎为战国时期韩国所铸,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收入咸阳宫,汉灭秦后又收藏于汉宫。清末出土后,辗转流失海外。被对中国文物有很深造诣的高美斯发现,便以协会的名义买下来,捐赠给陕西省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现阶段中国文物回流形式大致分为:依法索回、国家购买、民间购买和捐赠 , 但在流失海外的数百万件中国文物中,因有些政策不配套,有的民众不理解,回家之路崎岖曲折。

  2000年5月,香港苏富比和佳士得,不顾中国政府的强烈反对,将四件1860年被英法联军掠夺出境的圆明园文物12生肖中的猪首、牛首、猴首及虎首公开拍卖。在此关键时刻,北京保利集团和北京市文物公司参加竞拍,以高价买回流失文物,虽然结束了国宝飘零异国140年的生涯,但由于成交价过高,一度引起非议。

  从民族感情而言,被掠夺的文物还要自己花巨资买回来,确实难以接受。但从实际情况来说,文物归还涉及到非常复杂的历史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根据有关国际公约,其中一部分海外流失文物客观上已经很难归国,在无法用外交和法律手段索回流失文物的情况下,达到回归目的的重要途径就是购买。

  因为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没有制定禁止文物出境的相关规定,许多国宝是在合法买卖中流失到海外的,现在只能用购买方式尽可能让其中有代表性的国宝回流。如张先的《十咏图》、宋徽宗的《写生珍禽图》及《研山铭》等一批国宝,就是采取这种方式回流的。

  曾经有人算过一笔帐:假如现在海外流失文物有100万件,买回一件平均花费约1200万元 (人民币,下同),就需要12万亿元的天文数字。国家文物局每年的博物馆征集经费总共不过100万元,中国现有各级文物部门所属的博物馆约1200座,一些国家级博物馆一年也只有少得可怜的几十万元征集费,省级博物馆仅有几万元,连一件象样的明清官窑瓷器都买不到。

  在这种形势下,透过民间渠道、利用经济手段实现国宝回归,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可行渠道。2003年9 月,港澳著名企业家何鸿淼捐资购回流失海外140余年之久的圆明园猪首铜像;这是“国宝工程”启动后,运用民间力量抢救回国的第一件国宝。

  2002年6月,英籍华裔陈俊将一件八国联军侵华时,英军从北京皇宫抢走的明代琉璃制品捐赠给中国政府。这件被掠走的文物,后来是以拍卖方式流入私人收藏家手中。当它再次被拍卖时,被陈俊夺得。有近三千年历史的西周青铜器“周宜壶”,也自海外回流,今年1月5日在上海崇源拍卖会中拍卖,以2640万元人民币成交,创内地青铜器拍卖最高价。“周宜壶”为清宫旧藏,高58公分,重16公斤,铸有铭文“周宜作公己尊壶,其用享于宗,其孙孙子子万年永宝用”。“周宜壶”的名字即从铭文而来。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也藏有一件类似的青铜器,器形和铭文等均与这件“周宜壶”相似,却没有壶盖,不及这件完整。

  在大陆的艺术品拍卖市场,鲜少珍贵的青铜器现身。因为根据中国文物法规定,必须是在1949年以前出土的、有明确著录的文物才能拍卖。这件周宜壶出土已有200多年历史,并且早在清朝乾隆年间的《西清古鉴》就有著录。曾为著名甲骨、青铜器收藏家刘体智 (原上海实业银行行长 )收藏,在其著作《小校经阁金文拓本》中,对周宜壶有详细记载,由此证明“周宜壶”来源清晰和流传有序,所以能在上海拍卖会公开亮相。

  从目前形势发展来看,“国宝回家”的热潮势不可挡。如 2005年10月22日,七件流失海外80多年的龙门佛首石雕像,回到“老家”──河南洛阳龙门石窟。这七件佛头像曾经“身首异处”,在异国颠沛流离,通过中国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象征性地付费”(据媒体报导,只是文物实际价格的“零头”)从海外回流。这批佛像被专家认为“堪称唐代佛像造像的杰作”,收藏者是现年79岁的美籍华人、雕塑家陈哲敬,他的梦想是“所有流失海外的中国国宝都能回家”。

  (摘自美国《世界周刊》,有删节;记者:曾慧燕)

[上一页]  [1]  [2]  [3]

 
编辑:魏恒】
:::相 关 报 道:::
·中国官方尊重民间收购流失海外文物并提出建议
·中国成文物消费国 流失海外文物回流速度增35倍
·五万殷墟文物流失海外 中国官员称不放弃索回权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打印稿件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每 日 更 新]
- 中国赴日留学人员人数累计达到九十万人
- 台"陆委会"副主委:江陈会对两岸关系具重要意义
- 大陆海协会副会长张铭清抵台湾 参加学术研讨会
- 国产新舟60支线飞机成功首航 飞行平稳噪音不大
- 阿利耶夫再次当选阿塞拜疆总统 得票率为88.73%
- 九名中国工人在苏丹遭绑架 大使馆启动应急机制
- 证监会:城商行等三类企业暂停上市的说法不准确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资源合作-【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有奖新闻线索:(010)68315046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备05004340号]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