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新 闻|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留 学 生|IT|教 育|健 康|汽 车
房 产|电 讯 稿|图片·论坛|图片网|华文教育|视 频|产经资讯|广 告|演 出|图片库|供 稿
■ 本页位置:滚动新闻
站内检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香港《紫荆》杂志文章:“华流”推动中日文化外交

2006年12月18日 16:11

  (声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从本网直接下载使用,如欲转载请与原刊发媒体联系。)

  胡锦涛在APEC会议期间会晤安倍时指出,应加强中日之间的文化加流,培育两国人民的亲近感。此前不久,日本的智库也建议政府大力开展文化外交。中国驻日大使王毅十一月十七日说,相信通过中日文化外交,“华流”也将在日本流行开来。可以预计,“以文促政”、文化外交在中日外交中占的份量将越来越重

  文化外交作为与经济外交、政治外交、能源外交等相对应的专门术语,在国际关系领域早已为世人所认同和接受。就中日双边关系而言,尽管两国还没有完全走出政治僵冷的局面,但文化外交已经成为中日关系的“第二风景线”。

    全球化时代国民亦是外交家

  世界文化一体化趋势日益加深的同时,世界文化多元化趋势也更加突出。如何把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传播到国外,或把国际上有益的东西吸纳进来,各国的思想家、艺术家、体育选手、公司职员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文化使者的角色。这种以文化为载体、以促进国际相互理解与友好为目的的文化交流活动,可以统称为文化外交。

  以往一提起外交,许多人都认为是政府的事。在全球化背景下,国民从某种意义上都成了“世界村民”,从对外交往的角度讲,国民都是推进文化外交的主体。而且,世界上任何国家的国民都有其相似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也是文化组织,文化的相互渗透是外交的基础。不仅文化与政治、经济密不可分,从广义上说,政治和经济都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文化格局也与政治格局、经济格局息息相关。世界上凡是重视文化传统、充满魅力的国家,必然会大量招致人材,吸引游客,藉以展示其国际形象。其结果,不仅大量吸引国际游资,整个社会经济呈现活跃气象,而且国际影响力也会随之大幅提高。

    文化外交一度成中日外交主流

  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历史悠久。中日恢复邦交后,两国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交流。一九七九年中日签署了文化交流协议,双方确认发展两国文化、教育、学术和体育,进一步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根据中日文化协议,从一九八一年开通,每两年在对方国家首都举行一次中日政府间文化交流协商会议,迄今已经举行了十余次。中日之间的文化外交,在中日关系中一直占有突出地位。

  近年来,由于日本领导人以所谓中日文化不同为由,坚持参拜靖国神社,混淆历史是非与文化差异,给中日关系造成巨大冲击。尽管如此,中日两国文化团体和友好人士之间的交流并没中断,文化外交与经济外交一时成为中日关系的主流,文化外交作为维系两国人民的精神纽带,发挥了积极作用。日本的歌舞伎、狂言、传统舞蹈、话剧、音乐剧、交响乐等演出团体,先后来华访问。中国的京剧、昆剧、话剧、川剧、越剧、河北梆子、歌剧、芭蕾舞等也都先后赴日演出。其中,中国的杂技、木偶、皮影戏等艺术团常年在日本演出,深受日本民众的喜爱。此外,两国还经常举办各种专题的艺术展,如中国秦始皇兵马俑、敦煌壁画、古今刺绣、珍珠贝雕,都在日本引起巨大轰动。中国的书画艺术在日本也有众多的爱好者。中国的各种艺术展览在日本久盛不衰。二○○二年,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推进中日关系向前发展,中日成功举办了“文化年”,中方成立了由17个部委组成的文化年组委会,为当时因小泉参拜靖国神社而陷入僵冷的中日关系增添了积极氛围。中国的饮食文化在日本自不待言,日本的饮食文化在中国也迅猛发展,如今日本料理已经成为一般民众的时尚消费方式之一。

  中日影视文化产品在中日关系当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日本的音乐、动漫以及文学作品极大地推动了中日文化交流。这种超越政治体制和经济差距的中日文化交流现象对增进民间相互理解、改善社会政治土壤发挥着巨大作用。

  东亚呈现文化融合趋势

  单从文化的角度讲,中日文化同源同族,概括起来看,日本可以称为“情”的文化,而中国则倾向于“理”的文化。

  近年来,东亚各国之间的大众文化交流非常活跃,已经超出了该地区的国界,呈现出东亚“文化融合”的迹象。被称为“韩流”的韩国电视连续剧不仅在中国受到民众追捧,而且这种趋势也扩展到日本,韩日之间的文化交流也呈现出活跃态势。韩国电视连续剧《冬季恋歌》所引起的冲击,被日本学者称为“东亚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交流”。当韩国影星裴勇俊抵达日本时,为亲眼目睹影星风采,5,000多名日本影迷赶到机场,日本广告公司花一亿多日元请韩国演员在电视上露面。二○○四年小泉访韩时,特意以该剧拍摄现场为背景与卢武铉共同举行记者招待会。现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夫人安倍昭惠也是个超级韩国迷。

  既然在东亚整体文化当中,存在着“韩国风格”、“中国特色”和“日本风情”等地域特征,自然也就增加了东亚文化的感染力,这种趋势代表了二十一世纪东亚文化的主流。为此,东亚国家应保持现代社会大众文化的共同要素,努力凸显民族和区域特征,积极加以传播,在全球化大背景下,通过文化外交推进二十一世纪“东亚共同体”的建立。

    日本正加强文化外交

  二战以后,日本最早提出了“文化立国”口号是在大平正芳和竹下登内阁时期。二○○五年七月小泉内阁时期,日本“推进文化外交恳谈会”向政府提交了报告书,其中提到日本文化外交应当遵循的三个方向:一是向海外宣传日本文化的魅力,努力使世界各国的人们自觉地形成亲日意识。二是接纳来自海外各个领域的人才,将日本作为文化创造的据点。三是将日本自古就有的“尊重”及“共生”原则,作为普遍价值观向世界传播,使其成为“多样文化和价值之间的桥梁”。二○○四年夏,作为政府机构改革的一环,日本外务省成立了“文化交流部”,强化文化外交。

  近些年来,尤其是日本的年轻人、艺术家通过动画、文学、电影等方式,充分引领时尚,将充满现代气息和传统风格的日本文化展现在世界面前。实践证明,这种模式不仅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也显现出日本文化发展潜力之所在。对日本动漫文化造诣颇深的美国得克萨斯大学教授苏珊·内比娅指出,日本的动漫文化之所以有很强的影响力,就在于它是“大众”文化,并能给人以刺激的信息,通过漫画和动画片这样有着强大传播力的媒介得以传播。

  对日文化外交三要素

  首先,努力打造中国的文化形象,通过积极正面形象化解部分日本人的对华偏见。以往日本人来华旅游观光,大多是奔中国的秀美山川和文化古迹而来。如今在一些日本人心目中,“沙尘暴”取代了青山绿水,破坏文物以及造就虚假的“古迹”现象也时有发生。为此,中国在如实宣传保护生态环境和文化古迹成就的同时,应注重突出中国的整体文化形象。

     其次,应该通过电影、文学媒体等方式吸引和影响日本民众。以学者、艺术家、体育选手、企业职员作为推进中华文化交流的使者,利用这些文化领域影响面广、发酵时间长的特点,拉近中日两国民众心灵之间的距离。这方面,可以借鉴韩国的经验。

  第三,应充分认识日本人的文化心理,增强中华文化的魅力。由于岛国文化环境及国民文化素质普遍较高,日本人喜欢文化“探幽”,擅长在民间发掘传统文化特征。为此,对那些体现中华文化的精髓内容,如传统工艺、中医药、民族风情等,我们在加大保护的同时,要控制规模发展,避免那些能够体现中华文品精髓的东西也成为“大路货”,保持必要的“神秘性”。这样一旦被日本人发现,就可能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不仅扩大了中华文化在日本的影响,也可以促进中日关系。 (摘自香港《紫荆》杂志;文/王珊)

 
编辑:张明】
:::相 关 报 道:::
 
 


  打印稿件
 
[每 日 更 新]
- 中国赴日留学人员人数累计达到九十万人
- 台"陆委会"副主委:江陈会对两岸关系具重要意义
- 大陆海协会副会长张铭清抵台湾 参加学术研讨会
- 国产新舟60支线飞机成功首航 飞行平稳噪音不大
- 阿利耶夫再次当选阿塞拜疆总统 得票率为88.73%
- 九名中国工人在苏丹遭绑架 大使馆启动应急机制
- 证监会:城商行等三类企业暂停上市的说法不准确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图片库服务】-【资源合作-【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有奖新闻线索:(010)68315046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备05004340号]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