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华文学院历史沿革 (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教育

北京华文学院历史沿革 (2)

2010年09月25日 08:34    【字体:↑大 ↓小

第二阶段:复办和中兴

  1978年1月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成立。在廖承志主任的领导下,国务院侨办于1980年3月成立了复办北京华侨补校筹备组;1981年5月,国务院侨办和教育部联合颁发文件,决定恢复北京华侨学生补习学校。同年9月1日,学校正式复办并开学上课。

  复办后的补校百废待兴,在社会各界及广大校友的关注下,补校各届领导班子带领全体教职工励精图治,艰苦奋斗,为振兴华文教育事业走上了一条中兴之路。

  复办之初,学校立即着手收复校园和重组教职工队伍。

  一批补校的老领导、老教师重新回到学校;来自北京市各中学的一批年富力强的语文教师成为学校教学的中坚力量;随后分配来的82、83届国内各师范大学的毕业生,为教师队伍补充了新鲜血液。复办初期组建的这支教职工队伍,成为北京补校复办和中兴时期的骨干力量。

  北京补校根据新时期教学任务的要求开设了汉语教师班、汉语长期班、汉语短期班。这种教学组织模式的初步形成,为此后华文教学工作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82年5月25日,国务院侨办召开了“华侨补校工作座谈会”。会议确定了新时期华侨补校的办学方向和主要任务:向海外华侨华人传播祖国的语言和文化;提出了办学的16字方针:“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短期速成、学以致用”。为适应新时期的教学需求,会议决定北京、广州、集美3所华侨补校增挂“中国语言文化学校”校牌。这次会议为我校由复办走向兴盛确定了大政方针。

  1983年以后,元气渐复的北京华侨补校再度成为海外学生慕名求学的首选之地,出现了短期夏令营活动的第一个高峰期。

  1983年学校即成功地组织举办了有泰国、菲律宾及欧美、日本各国华裔青少年参加的北京之友夏令营,北京——青岛友谊夏令营及菲律宾青少年汉语夏令营,同时还招收海外教师培训班学员65人,长期班学生35人,短期班学生57人,并针对语言、文化教学的需要,设置了基础汉语、听力、会话、文章选读、写作及中国文化常识等课程。

  在办学条件极差的情况下,全校教职工发扬了老补校的光荣传统,白手起家,艰苦奋斗,认真教学,热情服务,在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人学生面前,树立起了新补校美好的形象。

  1985年9月,为总结华侨补校复办以来的工作成果和办学经验,国务院侨办召开了“侨办系统教育工作座谈会”。会议分析了新形势下华文教育工作的特点,充分肯定了我校教学与旅游相结合的办学思路和经验,着重研究了海外华文教材的编写和华文教师培训等一系列问题,并提出32字的办学方针,即:“游教结合,寓教于游,因材施教,不拘形式,丰富多彩,各有侧重,加强管理,热情服务。”

  在“32字方针”的指导下,我校的办学宗旨进一步明确为:为海外华侨华人学习中国语言文化提供条件,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服务。我校的各项工作进入了全面调整和发展的阶段。 我校遵照“32字办学方针”,坚持多种形式办学:积极组办夏(冬)令营,继续开设汉语长期班、短期班等各类班级;开展对语言教学的研讨活动,认真探讨和摸索语言教学的规律和方法;组织优秀教师对华文师资培训的课程和教材、教法加以研究;着手编写了各类汉语教材;精心开辟了7条北京至中国各地的游教专线……学校的各项工作逐渐向着成熟的方向发展。

  1987年,我校在国务院侨办的领导下,成立了华文教材编辑发行处,出版并发行了第一套供海外华文学校使用的教材《汉语》。这套配有12盘录相带和3种语言录音带的教材,填补了国内为海外华文学校提供汉语教材的空白。

  1990年,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委托我校创办了《华文教学通讯》。这份发行到海外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内唯一的华文教学专业刊物,为交流华文教育的经验和信息,研讨华文教学的理论和方法,传播中华文化和汉语知识,增强海内外华文教育工作者的联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1年至1990年,我校共培养了来自32个国家和地区的汉语长期班学生969人,培训海外华文教师477人,招收来自世界各地的汉语短期班(夏令营)学员2800名,编写各种汉语教材13种(56册),向海外发行教材书籍45万余册,并选派了3名汉语教师远赴海外任教。至此,学校在海内外的声誉越来越高,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我校抓住机遇,顺应潮流,就提高教学、服务、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向着正规化办学的方向,大踏步走向再度辉煌的新里程。

  1992年7月,国务院侨办在福建集美华侨补校召开了北京、广州、集美3所补校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我校总结复办以来的工作经验,首次提出新时期华侨补校的“五大基本业务”,即“五大职能”的观点,得到与会者的共鸣和会议的肯定。这五大基本业务是:一、开设汉语长期班(初、中、高三个年级,学制均为一年),满足海外学生专修汉语的要求,培养较高层次的汉语专门人才;二、大力发展汉语夏(冬)令营等短期速成教育,以游教结合的形式增进海外青少年对祖籍国的了解和情感,提高他们学习中国语言文化的兴趣;三、开设海外华文教师研习班,加强学术交流和理论探讨,加大培训海外华文师资的力度;四、为海外华文学校编写适用的汉语新教材,走以国内教师为主,海内外合作编写教材的道路;五、选派教师到海外长期任教和短期讲学,了解海外华文教学的第一手资料,以利于有的放矢地支持海外华文教学的发展。我校五大基本业务的相互关系及工作重点是:办好长期班,获取成功经验是有效开展其它工作的基础;编写教材和培训海外华文师资是重中之重。这五大基本业务的确立,明确了我校为海外华文教学服务的具体职责和任务,确定了此后近10年的教学工作发展方向,形成了我校的办学特色。

  近10年来,我校的教学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共招收来自30多个国家的汉语长期班学生1500余名(其中95%为大学就读生和毕业生);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万名海外青少年参加了汉语夏(冬)令营等短期班的游教活动;近千名海外华文教师来校研修及交流教学经验;我校教师30多人次被派往海外10余个国家长期任教和短期讲学;教材编写取得显著成果:推出海外幼儿华语教材(课本、练习、教师手册各4册);完成泰国华校小学华语教材(课本、练习、教师手册各12册);由我校编写的供海外全日制华文学校小学使用的《汉语》系列教材(全套50册),成为国务院侨办向海外推出的两套主打教材之一;10年间共计向海外100多个国家发行(含出售)教材及各类书籍近400万册,录音带3000余盘,录相带1000余盘。与此同时,学校与海外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华教社团、华文学校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和业务往来,赢得了海外广大华教工作者的信赖。

【编辑:杨凯淇】
    ----- 华文教育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