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页|新闻|国 际·英文|财经|体育|娱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留学生|IT|教 育|健 康|汽 车
房 产|电 讯 稿|视 频·图 片·论 坛|图 片 网|华 文 教 育|广 告|演 出|图 片 库|供 稿
■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IT新闻
站内检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传统媒体借助新媒体 网络时代记者想当就能当?
2007年07月13日 11:29 来源:人民网—市场报

  在这个人人都可以将所见所闻上传到互联网和全世界分享的时代,是不是人人都可以当记者?据估计,全球网民已超过10亿,博客至少也有750万,而且数目仍在迅速增加,每秒都有一个新的博客出现。

  全球现在约有60万名专业记者。尽管多数博客的内容都环绕着个人生活或特别感兴趣的课题,真正使用博客来传播新闻信息的比例并不大。据英国广播公司(BBC)培训主任葛里斯估计,博客自封的所谓“公民记者”与专业记者的比率是200对1,数目之多,可想而知。

  传统媒体近年已越来越积极借助新媒体,两者之间的互动变得更密,界限也更为模糊了。BBC在2000年推出的iCan公民记者网站(现改名为Action Network),也教导民众如何写新闻、如何向官方索取资料,还提供平台让同一地区内的志同道合者聚集起来,共同推动一些改变。当网民提供具有新闻价值的照片和录像时,BBC也会付费给他们。

  交友网站也成了一些记者的新闻来源。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杀案之后,就有福克斯广播公司的一名记者立即上交友网站留言,呼吁目击此事的网民和他联络。

  每天阅读博客也成了许多记者的工作内容。据哥伦比亚大学所作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半数记者积极阅读博客以找寻资料。另一项调查则显示,有90%的驻中国海外记者根据热门博客上的线索来追踪新闻,如“东南西北”(www.zonaeuropa.com)这类将中文新闻网的资料翻译成英文的网站,特别受西方记者欢迎。

  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的麦肯尼助理教授说:“记者们大多是把这些网站等同于新闻线索的提供者,他们会另行查证,不会盲目照用。”

  即使亲自进行实地采访的网民,也未必被公认为“公民记者”。例如当“重庆最牛钉子户”事件发生后,无业网民周曙光就到重庆和杨家夫妇面谈,并把他们的遭遇和照片放上网。有人把他誉为“中国第一个通过博客关注并参与公共事件的公民记者”,但也有人认为周曙光的贡献再大,也不能称他为“公民记者”,双方还在网上对此争论不休。

  没专业训练能否算记者

  网民herock认为“公民记者”必须先经过专业训练,网民董春鹏则认为“只要能把话说得一清二楚,就是专业的”。

  撇开这事件不谈,总的来说,如果任谁都能跳出来自称是记者,其实不是没有危险的。例如当一个人揭发所谓的“真相”时,是否存有个人目的?公众又该如何查证这个所谓的“记者”的报道是否属实,受访者又如何确保这“记者”不会转身拿着这些资料去出卖受访者?

  据BBC的葛里斯观察,即使新媒体上的网站选择很多,一般民众还是宁可相信具有悠久品牌的传统媒体的新闻网站。

  当一个记者受雇于某媒体机构时,万一发生问题,“走得了和尚走不了庙”,一般人因此比较放心。一般国家的专业记者也都领有记者证,如果行为不检,记者证会被吊销。而“公民记者”则没有这方面的约束。

  然而,难道有记者证就能保证一个人道德高尚吗?对错的判断往往源自社会的共识,不是记者个人的价值观使然。陆续也有人在网上发表“公民记者十戒”等指导原则,让有意成为“公民记者”的网民共勉之。因此,“公民记者”理论上也是受到新闻道德约束的。

  新闻道德抉择

  不易判断对错

  然而,记者需要面对的新闻道德抉择,并不是一般人平日常遇到的,经验浅的记者尚且需要资深前辈的指导,完全没人在旁教导的“公民记者”,在一些情况下难免分不清什么才是正确的判断。

  记者证一般只是记者采访官方活动时才需要展示的身份证明。没有记者证的“公民记者”可报道的范围依然很广,包括亲身经历或目睹的事件、专题报道、对时事或某些现象进行评论和分析、综合整理其他来源的新闻等等。这其实也正是很多侧重软性新闻的传统媒体所采取的作业模式啊。

  有人也以博客的新闻生产量来评定他们不应该被称为“记者”。一个人即使很好地分析或报道某个事件,我们也会称他为作者而不是记者。因此,个别网站的网主似乎更像作者而非记者。

  但是,歌星也有所谓的单曲歌星,凭一首歌虏获观众的心。如果一个人曾写过一篇非常具有影响力的新闻,也不能算是记者。相反,如果一个人受雇于一家新闻社,却长期写不出好东西,那还能不能算是记者?

  新媒体是解药

  澳洲昆士兰科技大学新闻系的奈特教授认为,新媒体的崛起正是因为许多人对传统媒体越来越不满,把新媒体视为消除传统媒体弊病的解药。

  许多传媒机构已感应到这类新媒体所带来的竞争,纷纷抢搭数码时代的快车去改变作业方式,并推出多媒体新闻网,避免让这股新潮流所淹没。

  但这是否意味着专业记者都应该学习互联网技术呢?圈内人士和学者们对此意见不一。

  奈特教授认为,新记者都应该学习各种新媒体基本技术,有多元的接触面和工作经验,资深了再往平面、电视或网络新闻发展自己的专业。

  南洋理工大学传播与信息学院的契连·乔治博士以前是个记者,他也鼓励每个记者都去了解新媒体是什么一回事,但未必都需要亲身去从事多媒体报道。

  “一个人的时间毕竟有限,如果又要采访,又要写平面报道,又要剪片,又要写网上新闻,最终总有东西得牺牲,而他们放弃的大概就是资料收集的时间和对新闻分析的深度。”

  传统媒体很好地掌握新媒介,作业方式更贴近群众,我们社会就不需要“公民记者”了吗?

  有人认为社会总是需要一些发自非主流、非权力机构的声音。

  “他们也许无法代表任何人,但其实也根本不必代表任何人。他们所提供的就是多元的声音,多一种不同的选择。如果一些观点是幼稚无知的,人们自然不会去理会。但是,一些刚开始看似不可行的建议和论点,假以时日也许会符合社会的需求,成为真理。”

  在2000年成立的韩国网站OhmyNews.com,就标榜着“每个公民都是记者”,短短6年内,“公民记者”的人数就扩增到超过4万人。这个网站的内容政治色彩浓厚,被认为公信度高,在当地非常受欢迎,也颠覆了传统媒体。这个网站的成功引发连锁效应,许多国家也有人纷纷设立起“公民记者”网站。(洪艺菁)

 
编辑:席梦婷】
:::相 关 报 道:::
·台网络人才两年后缺6100人 无线网络等最为迫切
·家庭主妇手绘漫画描述家庭生活 意外走红网络
·网络与短信提供说话机会 中国人变得爱说了
 


  打印稿件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图片库服务】-【资源合作-【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有奖新闻线索:(010)68315046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备05004340号]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