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世博研究 馆“藏”人生(3)——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

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世博研究 馆“藏”人生(3)

2010年08月25日 16:15 来源:神州学人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书海领航人

  在上海图书馆新馆的规划中,吴建中将在海外学到的大型图书馆管理知识,运用在图书管理系统选型、数据库建设,新馆的设计、规划、搬迁与布置中。

  1996年12月上图新馆对外开放,占地3.1公顷,建筑面积达8.3万平方米。新馆还设图书馆情报学研究所、历史文献研究所、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艺术研究馆等。

  截至2009年底,上图馆藏拥有图书、报刊和科技资料等5220万册(件)及15万余张老唱片等资料。其中历史文献370万册,距今1400年的《维摩诘经》是上图最早的藏品。拥有“盛宣怀档案”15万件。家谱342姓氏计2.4万余种,是目前世界上收藏中国家谱最多的图书馆。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收藏清末以来的文化名人信函、日记、题词、图片、珍稀文献等5万余件。

  如今的上图每星期对外开放84小时,每天接待七、八千人次,均已超过国外同类图书馆。据统计,每20个上海人中,就有一个人有上图的卡。上图的所有书目信息全部上网;并且服务日趋多样化,除图书以外,还配备了展览厅、演讲厅、视听室,举办系列讲座、书评和专题报告等。

  上图不仅是从外在的建筑风格上,而且从其内在的服务种类上,都在逐步向国际顶尖图书馆靠拢。

  回国以后,吴建中的工作重点之一就是对图书馆界陈旧的管理观念发起挑战。1996年,他发表了一组“对话”(后编成《21世纪图书馆展望——访谈录》),与世界各国图书馆专业人员进行对话,与这些在图书馆长期工作的专家、学者探讨对图书馆未来的想法和思考。尤其令人瞩目的,是其关注信息技术对图书馆学的影响。这一组“对话”使得理论界开始清晰地意识到,原来信息技术在图书馆各项事务中发挥那么重要的作用,而也正是这场信息技术的革命不可避免地将导致图书馆学理论的变革。

  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1998年吴建中写成了《21世纪图书馆新论》。他还结合自己的工作,确立“国际图书馆建筑比较研究”专项课题,并将这一研究成果汇集成《世界图书馆建筑大观》一书。

  他利用在国外学习和工作的经验,大胆创新,使新馆业务建设和后勤物业管理在国际图书馆界处于先进水平。

  如今,吴建中正在思考着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将图书馆办成人们终生学习的最佳课堂。他说,在英国学校里读书没有统一的教材,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更没有那么多规定的课外作业,老师只是教学生如何去掌握学习方法。吴建中至今仍清晰地牢记着导师的那句名言:“你们要学会自己到图书馆里去找答案,如果我回答你的问题的话,只是一个标准的答案,而图书馆里则可以给你们许多种答案。”

  曾任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的文学家博尔赫斯说过:“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当时博尔赫斯已经双目失明了,但他心里世界却明亮如初,他认为图书馆里的书穷尽了所有符号的组合,所以他把图书馆比作宇宙,把宇宙比作图书馆,强调图书馆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对博尔赫斯,图书馆是他的天堂。

  目前,吴建中正在与同事们一起着手上海图书馆图书以外“边际功能”的改革与规划,如系列讲座、参考导读、情报产业等延伸项目的新一轮开发,以便使上图这座知识宝库,在为广大读者“传道、授业、解惑”中更日趋完美。

  圣雄甘地曾说:“我不想让我的屋子四面围墙,门窗紧闭。我希望我的屋子能沐浴着各地文化的自由之风,但我拒绝迷失其间。”图书馆为思想者提供了一个可以放飞思想,栖息心灵的湿地。或许正是这样的精神追求使吴建中对于图书馆有着难以割舍的挚爱,并一直辛勤耕耘。(段风华)

参与互动(0)
【编辑:朱峰】
    ----- 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