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汇曾被视为剥削所得 周总理震怒称必须保护(3)——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
    侨汇曾被视为剥削所得 周总理震怒称必须保护(3)
2009年10月13日 11:26 来源: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特务联合国”

  从1958年起,侨委大院里海棠依旧飘香,却再也听不见吴昭的歌声。

  那年6月,吴昭提出的“侨汇券”政策被中侨委党委定性为“站在资产阶级立场,破坏党的统购统销政策”,被开除出党,降级降薪,下放劳动。

  7月,彭光涵也被留党察看两年,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降级降薪,下放劳动。

  8月,海棠树开始挂果,夫妻二人踏上南下的列车,到海南岛兴隆华侨农场劳动改造。

  1966年,“文革”开始,“海外关系”如同洪水猛兽。因为有所谓“海外关系”而被定为“里通外国分子”、“特务分子”、“反革命分子”的归侨、侨眷有3万多人。

  侨汇也成了被批斗的口实。作家陆文夫的小说《人之窝》有这样一个情节:

  一张大字报指出,国家干部马海西,竟然“被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打得体无完肤”,和他在台湾的大舅挂上了钩,当上了特务,月月接受从台湾经香港汇来的津贴。

  大字报还列出了来自海外的财物清单,足足三大张纸。这本来是一张枯燥无味的清单,可阅读大字报的人却对此最感兴趣,读出了声音,啧啧称奇,国外竟然寄来了那么多好吃的:凤尾鱼,午餐肉,闷牛舌,克宁奶粉,速溶咖啡⋯⋯特别是那些侨汇券,更使一般人可望而不可即。

  而侨汇券可购买计划以外的油米以及各种高档的商品,可以按平价买到茅台酒和中华牌的香烟,更使人眼红。

  写大字报的人心里也明白,此种生活上的差距最易挑起仇恨。

  有的地方任意揪斗侨眷、归侨;以“清理阶级队伍”为名,把有海外亲属关系的干部、职工开除、下放。侨眷、归侨同国外亲人的正常通信联系被扣上“里通外国”的帽子;国外汇来的赡家侨汇,被说成是“特务经费”。甚至有人公开说:“有的地方归侨多,是‘特务联合国’。”

  华侨商店和海关、银行共同办公

  1973年3月,彭光涵拿着廖承志的“荐书”到广东,重建侨务机关。即便是中央侨务机关尚未恢复,走在花树蓊郁、空气温湿的广州,他还是觉得“天快亮了”。

  彭光涵在侨乡开展了香港买单(预付款)、内地提货业务。华侨或国外务工人员回国探亲,可以在香港中国旅行社付款,过关以后到中国旅行社设在广东各县市的分社提货。所购电视机、自行车、照相机等商品一律免税。

  当时国产的手摇式计算机是相当高级的计算工具,只有科研机构等少数单位可以见到。有华侨从香港带回一批轻巧方便的计算器,彭光涵动员他送给了各县公社。“公社干部把计算器当宝贝,用来算工分,噼里啪啦按几下就行,省了不少拨算盘的时间。”

  回国探亲的华侨还可以免税带一台电视机和一台录音机。夜幕降临的时候,侨眷把电视机搬到院子里,老百姓齐聚观看。

  侨乡的沉闷空气,终于被撕开了缝隙。

  1977年国庆期间,小平同志在接见华侨、港澳同胞国庆代表团时讲到:说什么“海外关系”复杂不能信任,这种说法是反动的。我们现在不是关系太多而是太少,海外关系是个好东西,可以打开各方面的关系。

  “海外关系”终得正名。1978年1月,彭光涵和吴昭重返王大人胡同1号,只是此时的吴昭已因突发脑溢血而全身瘫痪,完全失语。

  中侨办新起的“庙”急招“菩萨”。方禊被相中,从国内贸易部调入中侨办,任侨汇处处长。

  此前,中央明确指出,侨汇是归侨、侨眷的合法收入,国家应予保护和鼓励。并要求各地适当解决侨汇收入地区的物资供应。

  1978年3月,国家恢复了侨汇留成(指按比例留给地方使用的外汇额度)和侨汇供应物资(指凭侨汇票证供应的物资),以吸引侨汇。

  对于赡家侨汇,由省、地(市州)、县商业、粮食部门参与分成,在中央确定30%的留成比例中,三级各留三分之一;建筑侨汇则由三级计委、建委、城建部门参与分成,在中央确定的40%留成比例中,三级各留三分之一。

  方禊说,提高侨汇留成,就是为了调动各级政府吸引侨汇的热情和积极性。

  1979年,中国华侨侨汇服务公司广东公司(又称广东侨汇公司)成立。这家“进口商品免税店”算得上是当年广州最高档的地方。根据当时的政策,华侨商店只允许台湾同胞、华侨、外籍华人、出国人员持用外汇买东西,而且必须与护照同时使用。

  当时的侨汇商店接收美元、港币、马来西亚元、台币等。那时,海关、银行和商店共同办公。对持有外币来购物的华侨,海关要先验明正身;下午打烊前,商店会把从华侨手中收到的外币拎上楼给银行。

  这样的免税“华侨商店”在中国各地开花。北京西单商场的二层,也有一家这样的“华侨商店”,中国银行在那里设有外汇兑换点。

  “侨务工作不是中侨办一家的事。”方禊记得,当年每次开侨务会议都很热闹,外汇管理局、中国银行、海关、建设部、商业部、财政部都会参加。

  在为中国最初的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外汇支持之后,20世纪80年代侨汇券和华侨商店逐渐淡出历史舞台。1987年,北京停用侨汇券。

  方禊认为这是自然而然,“国家对外汇的需求不再那么紧张,物资管制也不复存在,侨汇券的生命就走到了尽头。”

  最早赋予侨汇券生命的吴昭,则在1978年12月等到了恢复政治名誉的决定。

  初看到“决定”时,她反应平淡,似乎不太相信这是真的。直到廖承志那熟悉的笔迹映入眼帘,她木讷的面孔才露出一丝笑容,之后放声痛哭。(张欣)

    ----- 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