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评说:仿瓷餐具“喜报”难解公众之忧——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生活新闻
    媒体评说:仿瓷餐具“喜报”难解公众之忧
2009年01月19日 09:44 来源:京华时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针对备受公众关注的“北京市场八成仿瓷餐具含有毒材料”报道,国家质检总局上周末公布了一则“喜报”:国家质检部门于2008年底,组织对所有品种的仿瓷餐具进行了全国范围的专项检查,结果显示,目前大中型商场、超市销售的获得生产许可证的产品,安全指标全部符合国家标准规定。

  但寥寥几句“喜报”并不能让消费者吃下定心丸,因为“喜报”并未回答他们心中的其他疑问:全国获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只有二十几家,那些未获生产许可证的近千家企业产品达不达标?商场、超市销售的产品合格,大量出售仿瓷餐具的农贸市场及批发市场情况又是怎样?

  在“喜报”中,质检总局还对率先质疑仿瓷餐具安全性的单位——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和北京凯发环保技术咨询中心发起“反击”,称“该协会和中心不具备检验能力和法定检验资质,他们对送检样品的抽取、检验以及推测结论,既不规范,也不科学”,并颇具意味地附上一句“该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和中心的法人代表为同一人”。

  此前的媒体报道显示,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出具的抽检报告是由质检总局批准设置的“国家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出具的;送检样品是从市场上购买的,有正式发票和存样;检测出产品中违规使用了脲醛树脂的也是第三方——北京化工大学。那么,质检总局上述盖棺定论的说法依据何在?对仿瓷餐具问题,公众需要有关部门回答的不是“谁以什么身份送检了产品”,而是被曝光的问题是否存在,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新的塑料食品包装容器标准何时出台。

  与三鹿事件刚被曝光时企业采用公关手段掩盖问题异曲同工,本月13日,一篇名为《网络流言让仿瓷餐具行业很受伤》的帖子开始在网上流传,主要内容是为此前被曝光的某仿瓷餐具企业鸣不平。个人在网上发帖发表观点本无可厚非,但有趣的是,在随后的15日,一些媒体记者收到了由某公关公司发出的公关稿件,该稿件恰恰就是那篇《网络流言让仿瓷餐具行业很受伤》。替企业澄清事实也是无可厚非,但在这种先网络后媒体、有组织的公关背后,其澄清的可信度又有多少呢?

  我们有理由相信,仿瓷餐具问题不会因质检总局的这则“喜报”画上句号。(胡笑红)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生活频道
【编辑:张艳红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