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流”到“寒流” 宋成有:蜜月后的审美疲劳——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生活新闻
    “韩流”到“寒流” 宋成有:蜜月后的审美疲劳
2009年12月21日 15:15 来源:南都周刊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宋成有 北京大学东北亚研究所所长、历史系教授

   宋成有:蜜月后的审美疲劳

  从热捧到冷遇,从“韩流”到“寒流”,在民间,中国人与韩国人的关系,既有“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因缘,也夹杂着民族情绪等非理性因素……南都周刊记者_陈鸣

  《南都周刊》:望京有韩国城之称,但是从去年金融危机开始,韩币贬值,韩国人在迅猛地撤离。“韩流”退潮中,金融危机对“韩流”打击有多大?

  宋成有:“韩流”总的来说,实际上是一个“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现象,它不能摆脱经贸因素。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对韩国打击比较大,韩币贬值很厉害。从经济层面上来说,到中国投资办厂的利润没有以前多了,加上中国出台新《劳动法》,工资上涨,成本提高,很多韩国人跑回韩国,像山东青岛等沿海地区的韩资企业,很多撤去东南亚的柬埔寨、缅甸等国。另一个受影响的群体是韩国留学生,因为韩币贬值了一半,学费增加太猛,只能打道回府。这就构成了整个“韩流”衰弱与退潮,这是一个大的经济背景。

  《南都周刊》:2004年《大长今》上映,中国人可以说是空巷看韩剧,但是现在,中国观众对韩剧、韩国演艺人员的热情正在慢慢消退,而文化争端事件却日益增多,这是否属于中韩民间关系“蜜月期”过后的低潮?

  宋成有:从文化本身说,中韩之间在建交后大约经历了10年左右的“蜜月期”,彼此观感不错。此后,一些存在争议的问题开始显示出来了。2006年“韩流”最高潮的时候,打开电视,有一大半都是在播韩剧,说明它受中国观众的欢迎,受欢迎可以做广告,就能给商业上带来收益。但是矛盾也慢慢出来了,比如高句丽问题,韩国舆论对中国抨击很激烈,同样中国网民立即加以回应,论争激烈。再加上后来的一系列文化事件,比如端午祭申遗、印刷术发明权等问题,后来还出现了“孔子是韩国人”之类的争议,中国网民对韩国的印象急剧地下降,原来是好感,迅速变成反感。究其原因,我想可能存在这样的问题:双方的文化交流,在信息方面过于不对称。韩国的电视剧在大量登陆,中国的电视剧、现代剧,一部都进不去韩国,就算有也是古装戏,或者是《赤壁》那样的大片电影。所以很多韩国人对中国其实并不了解,一些误会和反感就容易产生,一方的反应反过来又激发起另一方的不满。

  《南都周刊》:“韩流”从1990年代在中国兴起,一直持续到最近几年。相比美国等西方文化,为什么韩国能在中国掀起这样一种独特的现象?

  宋成有:“韩流”出现首先是因为中韩文化交流很活跃。从历史上看,两国有几千年的文化交流的传统,这个是中国和别的国家关系中不存在的,像美国历史也才两百多年。中韩有很多东西都是相通的,比如韩剧里面注重的人情味、伦理关系、家庭观念等,在中国人看起来就觉得很亲切,因为文化理念相似,容易在中国赢得观众。包括“韩流”在日本也有一段时间流行,也是类似情况,跟东亚的传统社会背景有关系。

  另外“韩流”的出现,也有国家实力上的原因。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2002年世界杯后,韩国人产生了非常强烈的民族自豪意识,或者说是“大韩民国”意识。国家虽然小,但是有大国民、大国家的想法。“韩流”的兴起,多少和这样的心态有关系,他们要让新的韩国姿态在全世界产生影响。

  还有一个原因是经济上,上个世纪90年代正是韩国加强同中国经贸关系的时候,1992年中韩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国很快就变成了韩国最大的经贸市场。“韩流”这个文化现象其实也是属于为经济服务,“韩流”的背后必然有经济资源在推动,比如一些大的韩国财团,他们愿意从文化上加强亲和力,奠定市场的购买力。“中韩歌会”开办于1999年,现在办到第十届,就是财团在推动。还有韩剧,在韩国,很少把它仅仅作为文化创作来对待,而是有专门的力量把它作为商品推向市场,政府给优惠政策,鼓励大量出口,赚取利润,也宣扬了国家的“软实力”。?

  《南都周刊》:从“韩流”到“寒流”,这中间也夹杂着很多非理性因素,比如民族情绪。怎么看待中韩民间关系里这种不健康潜流?

  宋成有:从去年开始,韩国人也意识到在中国产生的“嫌韩”问题。《中央日报》、《朝鲜日报》、《东亚日报》等报刊就此刊登评论文章,分析中国“嫌韩”风潮产生的原因和副作用等问题。文章的作者也对韩国人自身存在的问题做了一些反思,担心“嫌韩”风潮对发展经贸关系不利。有的人甚至担心会不会在中国出现抵制韩货的情况。

  因此,韩国方面也在澄清一些以讹传讹的不实报道。例如,“东北亚历史财团”前理事长访问北大时,特意强调,“在韩国没有一个人讲孔子是韩国人”。后来证实,这确实不是韩国人讲的,而是境外媒体在编造,在网上一经传播,引起中国网民的声讨,这是个炒作带来的不愉快。

  我想中韩两个邻国文化交流三千年了,其间有过兴衰荣替,这其中并不是直线发展,是曲线的,潮起潮落。当年谁也没想到“韩流”有那么大的声浪。它现在是低潮,那将来就会有高潮。高潮和低潮之间并不是完全重复,大家会有新的更深入的交流和选择,使大家的交流更理性化。包括像所谓的江原道“端午节申遗”,其实他们申请的是端午祭,虽然也用了“端午”两个字,但是内容和中国的端午节并不是一回事。所以有些情况应该客观、全面地了解对方,这样才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误会。

  韩流关键词

  韩剧风靡亚洲乃至全球的同时,也掀起一股“韩潮热风”,将韩国人的文化、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推向了世界,催生了一大批狂热的韩流崇拜者,并以追捧韩货、韩国生活方式为乐事。整理_罗小敷 实习生 王敏琳 方舟

  【望京】从上个世纪末以来,韩国人几乎把望京变成了“韩国城”。据介绍,在2008年最高峰时望京韩国人的数量曾达到10万人,因金融危机,大量中高收入的韩国人离去。

  【整形美容】韩国明星整形美容不是秘密,一项调查显示,30%的韩国人接受了整容,九成以上的韩国人有整容意向。据媒体报道,韩国男女整容比例为1∶9.5,中国的男女比例为1∶20。有的家庭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存钱,等孩子大了做整形美容手术,一方面为了找工作有利,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她嫁得更好。而经济危机发生后,韩国人也削减了在整容手术以及度假方面的开支。

  【韩版】最初来源于服装。由于服装行业的普及性,大家开始把“韩版”扩充到其他各个地方,韩国电视剧,韩国电影,韩国着装,韩国发型。对身边哈韩一族,遇到他们的谈吐或者表情,也可以一个词打发——“韩版”。

  【嫌韩流】近年来韩流文化在日本出现了所谓“嫌韩流”,抵制韩国文化的流行。据11月26日出版的《环球时报》报道,中国一些媒体对“韩国女艺人性交易名单曝光”事件的报道,在韩国国内引起轩然大波。韩国《中央日报》刊文指责部分中国媒体毫无根据地歪曲报道,是在制造“嫌韩流”。

  【烧烤】韩剧中,美丽优雅的女主角心情不好就会突然拐进路边的烧烤店,卷起袖子,丢掉优雅,对着面前的烧烤大快朵颐,而且还要喝清酒,喝到醉醺醺时可能就会碰到正巧经过的类似发小的角色出现,听她诉苦并带她回家。伴随韩剧的流行,提起韩国料理,人们马上想到的可能正是它的烧烤。

  【济州岛】如果到济州岛旅行,一定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很多韩国偶像剧都是在济州岛取的外景,尤其是浪漫镜头,如果是拍婚纱照,90%会到这来;而且韩剧中提到出门游玩,如果是国内游,也十有八九会去济州岛玩。为了挖掘中国市场,济州岛对中国公民个人旅游开放了免签证,中国公民以个人形式前往韩国济州岛地区旅游,出境时只需出示有效护照和前往济州岛的机票,无须办理任何签证手续,就可在济州岛停留30天。

  【三星手机】在各国影视中,韩剧大概是手机LOGO出现频率最高的,而其中尤以三星为最。有细心网友整理出了《韩剧中都用什么三星手机》,从型号到功能介绍,一应俱全。随着剧集的热播,韩剧迷们也会发起一场换手机的风波。而对于一些有小资情结的白领来说,三星手机本身就意味着小资品味和与众不同。

  【欧巴】注意,不是欧巴桑,是欧巴,而且“巴”字是重重的第四声。这是韩剧中女方对男朋友的称呼,其实是“哥哥”的意思,一般适用于青梅竹马的恋情,不过也不严格限定。也有称男朋友为“大叔”的,以《朗朗和检察官》典型,讲的是一个小女孩嫁给了大她8岁的检察官的故事。“大叔”的称谓也不乏模仿者,国内有对应词为“大叔控”。不过,最近的韩剧中,女方开始倾向于称呼男朋友为“兄”。

  【花美男、花样中年】源于韩剧《花样美男》,“花美男”用来形容面容俊俏、皮肤姣好、外形好的不得了的男生,一定要年轻且青春逼人。最近,在韩国影视界继“花美男”之后,“花样中年”的称谓也开始出现,这些男星年过而立之年,但骄人的肤质和超凡的时尚感毫不逊色于20多岁的年轻人,以张东健、车承元、尹相铉为代表。

  中国人VS韩国人

  作为邻居,中韩两国的民众是如何看待对方的,他们眼中的对方都有哪些优点和缺点?他们又是从什么渠道了解对方的?南都周刊记者_罗小敷 实习生 王敏琳

  

[上一页] [1] [2] [3] [4]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