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留学生活

公务员成海归求职热门:给官场添加国际化味道(2)

2010年12月09日 09:02 来源:上海侨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志奋领:公务员独享的特殊“留学”

  “很多国家希望通过资助中国公务员的海外学习,建立、巩固与中国未来决策者的密切关系。他们认为这是投资未来的中国。比如英国的‘志奋领’奖学金,资助各国公务员赴英国进行为期一年的研究生课程学习,我觉得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外交手段。”刘元告诉记者,他在英国学习时,认识了好几位通过志奋领项目赴英留学的国内公务员,“他们抱负远大,思维开阔,见解独到,让我看到了中国新一代海归公务员的影子。”

  在剑桥感受职业荣誉

  “我们通过‘志奋领’项目出国学习的人彼此互称‘领友’,感觉很亲切。”王志(化名)笑着告诉记者。与以海归身份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其他人不同,王志是在深圳检察院检察官的职位上工作了8年以后,远赴英国留学,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充电。2004年,王志获“志奋领”奖学金,得到去英国剑桥大学法律系的刑事与犯罪学研究所攻读副博士学位的机会。

  问到他最大的收获,王志回答:“在剑桥,我重新认识了我的职业。”

  有一次,王志在课堂上为大家播放了一段反映中国检察官日常工作的video,同学们不但对有中国特色的检察制度听得津津有味,也对中国检察官的权力和福利待遇赞叹不已。尤其是当他们看到深圳市检察院的雄伟高耸的办公大楼,深圳公务员居住的景色怡人的梅林小区,那种惊讶和羡慕之情溢于言表。王志说,检察官的生活、工作境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这个国家、社会对法制的尊重。

  但王志也谈到,由于一些片面报道,很多外国同学对中国缺乏了解。在课堂辩论中,在生活里,人权、死刑制度、知识产权经常成为王志要奋起反击的话题。“好在检察官在国外有崇高的社会地位,我的发言常具有权威性,而8年多担任检察官的经历又使我的观点理性而又富有逻辑,几场争论下来,同学们对中国的看法有了改变,我也赢得了同学们的尊重。”

  “在国内时我真的没想到国外检察官的地位是如此崇高。当外国师生知道我是一名检察官时,我可以清晰地感觉到他们表情的变化,那是一份尊敬与信任。”对王志触动最大的是一次申请信用卡的经历。英国的信用卡透支额度较大,很难申请,对学生更是如此:一个台湾学生带了2万英镑过来也只申请到了借记卡而非信用卡。王志申请时,银行职员也不同意给他信用卡,但当王志表明自己是来自中国的检察官时,立即得到了透支额度5000英镑的信用卡。银行经理告诉他:“你是一名职业人士,你的身份决定了你的信用。”王志感慨地说:“我当时就想,国外检察官之所以有如此高的社会地位和信用,是与他们长期恪守法律专业人士职业道德分不开的,这对国内检察官职业道德教育是很好的启示。”

  “政坛潜力股”受宠

  作为英国最成功、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奖学金,“志奋领”项目旨在资助世界各国潜在的领袖和决策者们赴英学习。中国每年有百余人参与此项目,其中国家公务员比例高达70%。

  26年来,“志奋领”奖学金已为中国培养了2700多名人才,他们活跃在中国政治、经济、传媒的各个决策领域,不乏显贵。记者致电英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我们鼓励获得‘志奋领’奖学金的学者回到自己的国家,利用他们在英国期间获得的新技术和新知识,为中国的发展作出贡献。”

  国际文官制度专家石庆环教授告诉记者,通过奖学金鼓励外国公务员到本国学习,增进了解,是一种成熟的外交手段。“美英等国类似的奖学金比较多,肯尼迪奖学金也是,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就曾拿了一个类似的奖学金到牛津大学学习。在欧美,官员的海外学习、工作经历是很普遍的,也非常受重视。比如在英国,关键部门的历任主要长官,都有海外学习、工作的经历。”

  “海归公务员”十年纪事

  2003年,上海成为首个明确将海归纳入公务员招考对象的城市。次年,178名海归参加上海市国家公务员考试。

  2005年,辽宁宣布将招聘100名海归公务员,大连首聘15名海归公务员;同年,上海提出组织针对留学人员的公务员招录考试;河南对进省直党政机关工作的海归博士不受编制限制。

  2006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正式施行;同年,上海实施《关于鼓励留学人员来上海工作和创业的若干规定》;广州市天河区对海归公务员待遇实行佣金制,年薪最高可达18万元。

  2007年,万钢(留德学者)、陈竺(留法学者)分别被任命为国家科技部长、卫生部长。

  2008年,各级政府从注重“引资”到加强“引智”,海归就业市场开始向理性回归。

  2009年,“国际高级人才交流会”上,大连市8个政府机关首设“海归专题加场”;同年,广州拟聘海归博士担任副处级待遇公务员。(陈丽伟 殷立恒)

参与互动(0)
【编辑:朱峰】
    ----- 留学生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