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国际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中国驻伊大使馆:周围无军事目标 毗邻大居民区

2003年03月13日 07:20

  中新网3月13日电 “美国这回无论如何也要开打了”,“看样子萨达姆拖不过3月中旬了”……这几天同事间聊的中心话题都是围绕着伊拉克越来越紧张的局势。如果战争打响,我们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是否安全呢?《青年参考》报记者不禁为在使馆坚守岗位的同胞担心。

  据该报从前方发回的消息,1986年以前,中国使馆位于伊拉克总统府旁边的海法大街上。两伊战争时,伊朗那些精度不高的飞毛腿地对地导弹总是扎着堆儿围着总统府掉。后来中国同意从这个“黄金地段”搬到西南郊区,主要是出于安全考虑。但是炸弹不长眼,1991年美军实施“沙漠之狐”行动时,就有流弹落在中国使馆的车库上。战争一旦打响,中国驻伊拉克使馆安全吗?

看到飘扬在巴格达上空的那面五星红旗,驻伊中国人都有找到家的踏实和自豪感

  记者第一次去伊拉克是乘约旦皇家航空公司的班机,从安曼飞抵巴格达国际机场的。初踏上巴格达的人,首先就要在机场接受“DOWN USA”(“打倒美国”)标语的欢迎。空落落的机场大厅到处是便衣在监视着每一个入境的人。在办理入境手续时,记者就领教了伊拉克工作人员拖拉的工作作风。在耽误了记者许多时间后,还要收取额外费用以“奖励”工作人员的“辛苦”,这使我的心情简直恶劣到极点。然而,当记者跨出机场大门,顿觉眼前一片开阔,典型的阿拉伯景色跃入眼帘:在干旱的黄土地上,常年饱经日晒的是一株株参天的伊拉克椰枣树。挺拔的树干不畏骄阳似火,依然捍卫着这个美丽的国度。笔直、宽阔而且干净的机场路完全不是记者想象中的坑凹、破旧和脏乱。合理的交通设置,保障了行驶的畅通。一下子,我的心情又好到极点。当记者从萨达姆国际机场的高速路转往去约旦的高速路时,在我的右首方向,在中东特有的强烈日光下出现一片耀眼的金黄———空旷的原野上矗立着一组黄瓦白墙的中式建筑———在正对着环城高速路的黑色铁门后,高耸的旗杆上飘扬着的五星红旗,让每一个看到它的中国人都有一种找到家的踏实和自豪。这就是自从1985年竣工后至今所有驻伊拉克中国人心中的家———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

  中国驻伊拉克使馆是20世纪80年代由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的国货,以现代审美观念融入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这组矗立在旷野中的雄伟建筑与不远处居民区中的伊民居相比,真是鹤立鸡群。据说,使馆刚落成时,以其鲜明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一度还成为巴格达一处别致的景色。负责建设此馆的中建公司也因此得到奖励,很快又拿到修建中国驻约旦使馆的合同。这些年去过这两个使馆的中国人都有感觉,它们的建筑风格极其相似。

  现在虽说时间已过去近20年,中国驻伊使馆从外观上看,依然还是那么气派、壮观。整个使馆是个呈正方形分布的建筑群,从西北邻街方向较高的三层建筑向东南方向两层建筑、一层建筑逐次过渡。使馆院墙的内外两侧均种植了阿拉伯国家常见的无花果树、椰枣树和冬青树。由于中国外交官们平时非常注重绿化,这些植物都生长得极好,郁郁葱葱,更为这一组建筑增添了生机。

中国驻伊大使馆四周没有伊官方机构和军事目标

  使馆所在地区是巴格达西南部的阿米利亚大区下属的新使馆区,该区是伊20世纪80年代规划的供外国使馆建馆的专用地皮,南接机场路、北与哈姆拉居民小区为邻、东西边界分别是去约旦方向的环城高速路和南北走向跨越机场路的春天大道,是一个相对与伊官方办公机构和当地居民住宅区分离的地域。

  该区面积方圆近4平方公里,据伊方的朋友讲,按当时规划,这个专门的使馆区至少可以容纳20家使馆或大使官邸,但由于海湾战争、对伊制裁等原因,该区的建设规划并没有完全实现,外国驻伊使馆大多还留在比较热闹的曼苏尔、达伍德区及底格里斯河南岸的巴格达大学、印度街周围。而搬家来此的至今只有中国、苏丹、保加利亚、巴勒斯坦、阿富汗、科威特和毛里塔尼亚的驻伊使馆。其中科、毛两馆,因海湾战争与伊断交,早已弃馆而去,现在科馆舍成为伊复兴党一个部门的办公楼,而毛馆则成为使馆区警卫分队的队部。而规划中的卡塔尔、阿联酋等使馆还依然是一片由铁丝网围着、长满野草和芦苇丛的荒地,各种配套服务设施更是不见踪影。因此,该区的大半土地实际上处于未开发状态。

  中国使馆位于新使馆区的西北角,其东、西、南三面都是大片的荒地。与其相距最近的苏丹使馆也有200多米。据说,中国使馆的几个邻居,诸如苏丹使馆、保加利亚使馆、巴勒斯坦、阿富汗驻伊使馆平时非常安静。除非是重要活动,比如国庆日、建军节,平日鲜见车辆来往。普通居民为避免招惹麻烦,一般不愿进入使馆区,使得这里更显得寂静与荒芜。只有天性好动、喜欢足球的孩子们没有放过该区。虽然骆驼刺在不停地疯长,但是经过定期推平,仍然是很好的天然足球场。在战争的阴霾下,孩子们还在享受伊拉克灿烂的阳光。最令记者吃惊的是,即使室外温度高达摄氏60多度,无忧无虑的“泥猴”似的孩子们还是光着脚,在尘土飞扬中进行着比赛。

为中国使馆站岗的伊拉克卫兵警惕性很高

  据记者熟悉的朋友介绍,负责新使馆区警戒的是伊拉克内务部治安部队的一个警卫分队,队部就在原毛里塔尼亚使馆内。距离中国使馆的南墙只有250米,具体担负中国使馆警卫任务的是其中的一个小组。前几年因为局势平静,巴格达的治安环境好,警卫小组的哥几个就在使馆正门旁的警卫室呆着,偶尔例行公事般地在使馆外边遛达遛达就行了。记者因常到使馆,所以经常能看到这些伊拉克的大兵光着脚,东歪西斜地躺在那儿,有时听着阿拉伯音乐、喝着红茶,有时用煤气灶煮盐蚕豆之类的东西,就着大饼就是一顿饭。军装、靴子都扔在日光下曝晒,枪支也是很随便地靠墙放着。

  有一次我在使馆外面等人,时间稍长一些,就见一个头带黑色贝雷帽、肩挎冲锋枪、身体健壮的警卫径直冲我走来,我还以为他来警告我“此地不可久留”,没想到他走上前跟我交流了一下,微笑着小声重复一个阿拉伯词好几次,看着我茫然不懂的样子,他又干脆做出往嘴里扒饭的样子。我终于明白了他的意思,但我摸了摸衣兜,也没有什么可入口的东西,只找到一小盒在阿拉伯国家随时都有用的“万金油”——龙虎牌清凉油,看样子这次只好用这盒万金油打发这个没吃饱肚子的警卫了,我把东西递给他,正准备用肢体语言跟他解释这万金油的用法时,没想到他对我憨憨一笑,自己拿着清凉油在鼻子和太阳穴上做着涂抹的动作,看来这种“食品代用品”的小礼物他已不是第一次收到了。

  不过,有一件事让我对他们的看法有些改变,这些警卫的装备、供给虽然很差,但他们的警惕性还是很高的。有一次记者经过使馆,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想对使馆东南方那片茂密的芦苇丛一探究竟,谁知我的脚刚离开路边的人行道,就发现平时那几位懒懒散散的警卫立即警觉起来,并示意我不得靠近。记者只有乖乖地原路返回。在伊拉克,军人是不好惹的。凡是值勤的士兵,都荷枪实弹,全副武装,在这非常时期,要是他们跟你动真格的,你可只能吃不了兜着走了。9·11后,伊方加强了警戒力量和部署,分别在使馆外墙的东南角、东北角和西北角布下固定哨,不时还有流动哨在中国使馆周围逡巡。

与中国使馆一街之隔的是一个大居民区

  与使馆一街之隔的哈姆拉小区是一个较大的居民区。小区的道路纵横交错,排列如棋盘一样规矩。每户人家的院子相连,园中种植的树木种类无非是椰枣树、柠檬树、无花果树和夹竹桃之类。由于阿拉伯人的生活环境缺乏绿色,他们就自行创造绿色。家家都拥有绿树成阴的院子,有的家庭还将大盆的绿色观赏植物摆到屋里。小区内的别墅造型多样,风格各异。有的建两层,有的建三层,有的独立在绿荫如盖的花园中,有的取巧,与他人的别墅共用一面墙。有的是典雅的欧式落地窗,有的是传统的阿拉伯穹顶。虽然在造型方面花样巧翻新,但是他们都强调建筑的隔热功能。

  小区的生活是方便的。有面包房、大饼店、小型超市和果蔬摊。走几步路,就可以满足日常生活需要。更方便的要数修车行。在使馆区东侧的春天大道两旁,修车铺鳞次栉比。因为在伊拉克街头奔跑的大部分是破旧不堪的车子,经常需要修修补补。无力购买新车的人更是这些小铺的常客。由于遭受制裁,伊拉克人民的生活水平与以往相比一落千丈,偷盗事件是不可避免的。为此,该区的居民也有人家养着看家护院的大狼狗,有车经过,就会引发一连串的犬吠。

中国驻伊大使馆老馆紧挨着萨达姆的总统府

  由于使馆附近没有公共交通工具,每次去办事只能是自己开车,或者“打的”。记者每次去使馆回驻地基本上都会与哈姆拉小区擦肩而过,经春天大道进入机场高速路,这条路进入市区后叫卡迪西亚高速路。这条高速路是80年代由韩国人承包修建的,上下各4车道,路面质量从今天看也是一流的,各种辅路、方向标、隔离带等设施也是非常标准。进入这条高速路后时速最少也在100公里以上,不然,跟在你后面的阿拉伯兄弟准会又闪灯又摁喇叭,请你靠边。没办法,所有在阿拉伯国家工作过的同事都有同感,阿拉伯人什么事都不紧,只有开车紧得像去救火。所以虽然中国使馆远在城市的西南角,但开车不到10分钟的时间就能到达城市乃至伊国家的政治中心地带。

  在看到“大钟博物馆”(这是中国人根据博物馆的建筑外形给萨达姆总统礼品博物馆起的小名)后驶下高速路,进入一条笔直的长约3公里、宽80多米的肯迪大街,左首就是建设中的复兴党总部,右首是萨达姆的官邸,而大街的尽头就正对着总统府的大门,从大门向右拐就是“7-14”大桥。每当有新来的中国同胞抵伊时,老同志们都会告诫他(或她),这一带属于禁止停车和禁止拍摄区域。记者的一位女同事有一次驾车驶过这条大街,车突然发生了故障熄火,刚在路旁停下,持枪的士兵和不知从哪儿钻出来的便衣马上围上来,吓得这位女同事连阿语带英语加比划,一通解释,好在伊安全人员也不是不分清红皂白,看到这位柔弱的中国女性也不具有威胁性,在搞清情况后帮助她重新发动了车子,请她上路。

  据中国使馆的老同志介绍,1986年前的中国使馆原址就位于这个总统府旁边的海法大街。当初中国同意从这个“黄金地段”搬到西南郊区,也主要是出于安全考虑,两伊战争时,伊朗那些精度不高的飞毛腿地对地导弹总是扎着堆儿围着总统府掉。

海湾战争期间曾有流弹落在中国使馆的车库上

  比起原来在海法大街的老使馆,现在的中国使馆所在位置的安全系数高多了,从理论上讲,这种感觉是正确的。但是炮弹是不长眼睛的。据在使馆工作的朋友讲,1998年12月,美英在发动对伊空袭的“沙漠之狐”行动中,就有一颗流弹落到使馆的车库上。另外,海湾战争中遭美军多枚炸弹袭击,数百伊平民被炸死、烧死的阿米利亚防空洞与使馆就同属一个区。

  还有,外国记者在巴格达常驻的拉希德、曼苏尔两个五星级饭店,可以说是纯属民用旅游设施,理论上安全应该没有问题,但从其地理位置上讲,也存在不安全因素,首先拉希德地处巴格达的政治中心地带,南面不远依次排列着总统府、总理府、军工署;西面一路之隔就是大家在电视画面上经常可以看到的,萨达手持步枪检阅武装部队的阅兵广场和两双高擎宝剑的巨大胜利之手及无名战士纪念碑;东面紧邻伊拉克外交部,1998年美英“沙漠之狐”行动期间,这里就是空袭的重灾区。

  位于底格里斯河畔的曼苏尔饭店依江而建,周围绿树环绕,环境优美,可算是巴格达最惬意的地段,但要命的是马路对面就矗立着美军首批要制服的伊政府“喉舌“——新闻部大楼和伊国家电视、电讯中心。曼苏尔饭店与二者之间的直线距离只有100多米。虽然美军自称将在这次战争中使用的炸弹90%是精确制导炸弹——这个比例数是1991年海湾战争的9倍——但有谁能担保美军这次没有真的误炸呢?还有,即使美军不会误炸,战争另一方的伊军可没有精确制导武器,他们的还击炮火落到哪里就没准了,想到这里,不禁真为仍坚守在伊拉克工作的中国同胞担忧起来,希望他们,也希望所有无辜的伊拉克百姓平安。(金戈)


 
编辑:宋方灿
相关专题:伊拉克问题追踪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