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经济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求是》刊文称:发展的中国经济有利于世界繁荣

2003年03月17日 09:58

  中新网3月17日电 最新一期的中共中央委员会机关刊物《求是》发表署名何帆的文章《发展的中国经济有利于世界繁荣》,通过分析与例证,对国外有关“中国崩溃论”和“中国威胁论”的论调,进行了澄清和批驳。文章同时指出,发展的中国经济不仅能够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也能够提供一份信心和鼓舞。从长远来看,世界经济的繁荣离不开中国经济的成长。

  文章开篇入题,引载中共十六大报告内容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使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和富强起来,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更大贡献,这是我们党必须勇敢担负起来的历史任务。”从我国经济发展对于世界繁荣影响的角度作一番回顾和总结,对于我们更加满怀信心、踔厉风发地落实这一历史任务,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该文还从一些确凿的数字方面对中国经济为世界经济作出的贡献进行了例证。统计显示,从1978—2001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3%,为同期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3倍。200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10万亿元。与此同时,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8.1%。据估计,2003年人均GDP将超过1000美元。一个占世界总人口1/5的古老国度能够在20多年的时间内一直保持稳定高速的经济增长,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经济的杰出贡献。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从1980—2000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GDP的贡献率为14%,仅次于美国(20.7%)。中国的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对世界贸易的贡献为4.7%,仅次于美国(14.4%)和日本(6.9%)。

  过去20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从外部环境来说,中国的经济发展得益于从国外引进的资源、技术,得益于中国参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分工和合作,也得益于世界经济的繁荣和国际经济秩序的逐步改善。

  从国际贸易来看,中国的进出口一直保持了高速增长。2001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达5097.7亿美元,进出口依存度达44%,分别是1990年的4.4倍和1.47倍。尽管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甚至高于美国、日本等开放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但这并非像国际上某些人所声称的,中国正在世界市场上低价倾销产品,造成全球过剩。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相当平衡,进口和出口都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都对中国经济的进步做出了贡献。由于中国国内的储蓄率较高、在劳动力成本方面具有优势、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选择中国作为其加工和出口基地,使得出口保持了年均增长15%的高速度。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20世纪90年代表现得尤其突出,由于新的消费层次和消费需求在当时尚未形成,但良好的国际经济环境带动了中国产品的出口,对外贸易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20世纪80年代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平均只有0.5%,到90年代则达到7.5%。值得指出的是,尽管制造品在中国出口中的比重正不断增加,但所谓中国造成发达国家“制造业空洞化”的观点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即中国的出口中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中国出口到美国、欧盟和日本的产品中70.3%仍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包括服装、玩具、体育用品等。中国之所以在这些商品上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主要是因为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在从生产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向生产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工业制成品的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把这些产品的生产基地逐渐转移到中国。与此同时,中国的进口也在大幅度增加。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从发达国家进口了大量的先进设备,引进钢铁、电子设备等整条生产线,提升了国内生产能力并推动了技术水平的进步。中国从美国、欧盟和日本进口的产品中有80%以上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如机器设备、计算机和电子产品等。此外,中国的出口中加工贸易占一半以上,因此,随着出口的扩大,对中间产品和零部件的进口也随之增加。分析中国的贸易数据能够看出,尽管中国在90年代保持了较大规模的贸易顺差,其中顺差最大的1998年达到434.7亿美元,占当年GDP的4.6%,但是,中国的贸易顺差从未超过其贸易伙伴国GDP之和的0.2%,在过去10年平均仅占0.05%。最近4年,中国的贸易顺差在逐渐减少。展望未来,随着中国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扩大内需政策进一步发挥作用,中国将寻找更为平衡的贸易发展道路。

  从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来看,中国一直是一块热土。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吸引外资,90年代后进入迅速增长期。自1993年以来,中国吸引外资已连续9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2002年,在全球海外直接投资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中国吸引外资仍然势头不减,首次突破500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引资国。目前,全球最大的500家公司已有400多家在华投资了约2000个项目。世界上最主要的电脑、电子产品、电信设备、制药厂和发电设备制造厂都已经和正在把他们的生产网络扩大到中国,将中国纳入其全球生产和供应链之中。值得指出的是,中国吸引外资的增长并不是以亚洲其他国家的牺牲为代价的。高盛公司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在吸引外资方面,中国在亚洲所占比例的提高主要是在90年代早期。1993年之后,中国引入的外资在该地区的比例一直都很稳定。而东亚其他国家这一比例的下降是在1997年金融危机后发生的。这些东亚国家最近几年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下降,原因主要在于它们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的滞后,同时也受到周期性因素的影响。

  文章还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的成长壮大,中国对世界繁荣的贡献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在进入21世纪之后,世界经济并没有像人们对千禧年的祝福那样,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开端。随着新经济泡沫崩溃、华尔街丑闻层出不穷、美国对伊拉克动武带来的不确定性,世界经济一直行走在衰退的边缘。美国经济复苏一波三折,欧洲经济依然沉闷,日本经济百病缠身,拉美国家遭到经济危机的肆虐。在一片灰暗之中,中国经济成为令人瞩目的亮点。支持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因素有外部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扩大内需政策在起作用,主要地体现在国内宏观经济稳定和经济结构的改善。中国政府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经济增长创造了适宜的宏观环境;住房和汽车等耐用消费品热销启动了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换代,也标志着一批高增长行业的崛起;中国相对年轻的人口结构、较高的国内储蓄率、人均收入水平的提升都预示着未来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中国经济发展虽然不能抵消美国经济不景气所带来的巨大的负面影响,但却能够缓解世界经济尤其是周边地区在经济调整中的阵痛。对此,文章从以下几点进行了分析阐述。

  首先,中国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在经济不景气时期调整产业政策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为世界跨国公司走出困境提供了一条途径。美国《财富》杂志向3000名在中国的外国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调查,结果表明大约70%的外国公司将增加对中国的投资。这一方面是由于“入世”效应,即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外国公司对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和经济增长前景有了更大的信心。加入世贸组织意味着中国将在国内经济政策方面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惯例和国际组织的约束,同时也提高了政策的公开化和透明度,是中国投资环境将进一步得到改善的长期利好消息。另一方面,受经济衰退的影响,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纷纷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快慢决定了这些经济体能否较早地实现经济复苏并维持较长时期的新一轮经济增长。在过去的5年里,中国已成为日本在亚洲最大的电子零部件供应商。台湾对祖国大陆的早期投资主要集中于面向出口的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然而,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其投资领域迅速扩展到技术密集型产业,特别是IT产业。当然,结构调整必然伴随着阵痛,由于行动迟缓,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的某些已经失去竞争力的行业会感受到来自中国的竞争压力。尽管其抱怨可以理解,但试图采取贸易保护主义并非是解决问题的真正出路。

  其次,中国正在区域生产网络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东亚经济合作的传统格局是雁行模式,其中日本扮演了技术来源和投资来源的角色。日本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换代,同时将进入成熟期和大规模制造期的产业转移到更有成本优势的亚洲四小龙,后者产业升级之后,又将其转移到劳动力低廉的东南亚各国和中国沿海地区。90年代后,日本经济一蹶不振、亚洲四小龙转为追随美国的新经济浪潮,加上中国崛起的因素,雁行模式面临解体的命运。不过,最近几年中国和东亚其他经济体贸易关系日益密切,显示了中国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正在增强。2002年,尽管东亚四小龙及东盟发展中国家对欧美市场的出口减少,但其对中国的出口却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东亚国家和地区对中国的出口主要以电子和高科技产品为主,这些产品又是作为中国高科技制造品出口的投入品。这种新型的区域内分工和贸易将有助于加强东亚经济整体抗击外部风险的能力。目前,东亚经济正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本区域的各经济体应该通过政策协调,推动区域产业分工新格局的建立,以制造业内部的分工和贸易为导向,推动在东亚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城市形成产业带,发挥集聚效应,实现区域贸易合作的动态收益,防止过度竞争和资源浪费,保证各国出口的可持续性和经常项目的平衡。这不是互通有无、优势互补的贸易模式,亦不是明争暗斗、你争我夺的竞争模式,而是由各国政府出面,通过协调各自的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按照不同经济体的不同优势建立横向分工,随后依靠制造业的网络效应,最终使整个地区都受益。

  文章认为,尽管从现实来看,中国还远非全球经济舞台上的超级大国,但是中国的崛起已经引起国际上的很多关注。我们可以理解这种关注,却不能赞成那些误解和曲解。从“中国崩溃论”到“中国威胁论”,国外某些媒体不时在渲染着对中国经济前景的疑虑,也透露出对中国经济政策的猜忌。事实上,从固步自封到敞开国门,中国在对外开放过程中一直理性地寻找着自己在全球经济中的新角色,并自觉地成为世界经济中负责任的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屡次遭到挫折时,中国都是挺身而出,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中国的积极参与,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全球化的航船没有搁浅,方向没有迷失。

  东亚金融危机期间,尤其是1998年夏季日元对美元大幅贬值时,人民币承受着巨大的贬值压力,但中国政府却选择并坚持了“不贬值”的汇率政策。不错,“不贬值”对中国的出口是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中国政府为了顾全大局,宁愿付出较大的代价,也要照顾到东亚地区的整体利益。毫无疑问,人民币贬值将引起整个亚洲的竞争性货币贬值,无异于雪上加霜,只能加剧危机的灾难性后果。事实上,人民币保持稳定,使得东亚经济较快地走出危机的阴影,这一政策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赞扬。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各国对中国能否履行承诺极为关注。一年多来,中国做了大量的工作:大幅度下调进口关税,关税水平下降到12%;取消粮食、羊毛、棉花、化肥等8类产品的配额许可证,清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取消789项行政审批项目。从目前的反馈信息可以看出,国际社会对中国履行加入世贸组织承诺的认真细致工作大都表示赞赏。世贸组织总干事素帕差谈到,“中国所做的一切均符合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美中商会的一份报告显示,超过50%的美国在华企业对中国投资环境的改善表示乐观。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尤其寄予深切期望。客观地讲,尽管世贸组织在维护国际贸易的发展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由于各成员国经济实力的不平衡和其内部议事日程的不透明性,该组织离人们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在多哈回合的贸易谈判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冲突日益明显,多边贸易体系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加入世贸组织,将有利于提高发展中国家的谈判能力。过去20多年,中国在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提高了她在发展中国家中的威望。中国是个大国,有相对发达的沿海地区,所以对国际惯例有深入的了解;又有广大落后的内陆地区,所以对发展经济有着热切的企盼。中国可以利用自己这一独特的地位,协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利益,保证世贸组织的发展能够有利于绝大多数国家的繁荣和进步。除了积极参与多边贸易体系,中国也高度重视区域经济合作,致力于推动东亚经济合作,寄希望于有关各国齐心协力,共同发展。中国主动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受到东盟国家的热烈响应。为了帮助亚洲一些最不发达国家和曾遭受战火摧残的国家重建家园,中国提出了亚洲免债计划,这一计划将惠及柬埔寨、老挝、越南、缅甸、阿富汗、马尔代夫等国。

  文章最后指出:目前,世界经济正处在一个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完全可以预见,在十六大精神的指引下,中国经济的发展将更加富有活力。它不仅能够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也能够提供一份信心和鼓舞。从长远来看,世界经济的繁荣离不开中国经济的成长。


 
编辑:宋方灿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