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文娱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久佚海外惊世重现 17卷《永乐大典》将影印出版

2003年07月26日 14:25

  中新社上海七月二十六日电(孔彦)今年正值举世闻名的《永乐大典》纂修六百周年,笔者今日自上海辞书出版社得知,在国内外学者和留学生的协助下,该社终于取得现藏于美国、日本、英国、爱尔兰等国的十七卷《永乐大典》的复制件,并将于近期出版。

  这十七卷久佚海外的《永乐大典》,其中十六卷是首次公诸于世,另有一卷为首次觅得全帙,特予重新刊印。这批中华民族的国宝重现于世,已引起学术界的普遍期待和关注。

  《永乐大典》是明代永乐年间编纂的一部特大型类书,全书共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三点七亿字。保存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各种典籍资料近万种,内容博奥,汇聚和记录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的经验、知识和智能,被学者称为“宇宙之鸿宝”,堪称人类文化史上的丰碑。由于卷帙浩繁,难以刊刻,大典修成后仅缮写一部。后明世宗为防火灾等不测之虞,命人重录一部。因此《永乐大典》问世后,仅备正副两部。

  但自问世以来,《大典》就屡遭厄难,正本在明末即已下落不明,流传于世的副本,久经沧桑,忧患频仍,至清代光绪年间,《永乐大典》只剩下八百余册。后经战乱,《大典》惨遭焚毁,幸存之书被运往英、美、日、法、德、俄等国,作为古董收藏或展转贩卖。

  据专家估计,目前尚有四百册左右的《大典》残本留存于世,星散于九个国家和地区。几十年来,海内外仁人学者不辞艰辛,多方探寻大典散失的遗踪,广泛收集残卷剩册,迄今已有二百二十一册入藏中国国家图书馆,近八百卷大典得以刊印出版。这次集中出版的十七卷《大典》,是近年数量最多的一次发现。举凡文字音韵、文学、历史、哲学、宗教、地理皆有涉及,有些虽为残帙断简,但“残膏剩馥,沾溉无穷”,仍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其中保存有不少至今已极为罕见的古籍,弥足珍贵。

  据悉,上海辞书出版社此次出版,在版式上作了精心设计,字迹清晰,疏朗有致,以图再现《永乐大典》风韵。中国古籍规划整理小组顾问钱仲联先生和胡道静先生并分别为影印本题写书名和作序。完

  久佚海外的十七卷《永乐大典》首次刊印出版

  中新网7月26日电 今年是举世闻名的《永乐大典》纂修600周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在昨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在国内外学者和留学生的协助下,终于取得现藏于美国、日本、英国、爱尔兰等国的17卷《永乐大典》的复制件,并将于下月出版。据解放日报报道,这17卷久佚海外的《永乐大典》中有16卷是首次公诸于世,另有一卷,上世纪60年代中华书局影印本已收,但有缺页,这次觅得全帙而重新刊印。这一出版项目已引起学术界的普遍期待和关注。

  《永乐大典》是明代永乐年间编纂的一部特大型类书,全书22877卷,11095册,3.7亿字。保存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各种典籍资料8000余种,内容博奥,汇聚和记录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的经验、知识和智能,被学者称为“宇宙之鸿宝”,堪称人类文化史上的丰碑。由于卷帙浩繁,难以刊刻,大典修成后仅缮写一部。后明世宗为防火灾等不测之虞,命人重录一部。因此《永乐大典》问世后,仅备正副两部。但600年间,《大典》屡遭厄难,正本在明末即已下落不明,流传于世的副本,久经沧桑,忧患频仍,清乾隆时已佚失2400余卷,至光绪二十年(1894),《永乐大典》只剩下800余册。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大典》惨遭焚毁,幸存之书被肆意抢掠,运往英、美、日、法、德、俄等国,作为古董收藏或辗转贩卖。《永乐大典》几乎丧失殆尽,这不仅是中华民族永远的创痛,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巨大悲剧。

  据专家估计,目前尚有400册左右的《大典》残本留存于世,星散于九个国家和地区。几十年来,海内外仁人学者不辞艰辛,多方探寻大典散失的遗踪,广泛收集残卷剩册,迄今已有221册入藏中国国家图书馆,近800卷大典得以刊印出版。但由于种种原因,仍有不少残卷没有刊印,难与世人见面。去年,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为此呼吁全世界《大典》收藏机构、收藏家及有识之士拿出《永乐大典》原书,提供拍照、再版之用,以使这一文化遗产重现于世,垂之永久。

  这次集中出版的17卷《大典》,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数量最多的一次发现,它们现藏于美国二卷、日本二卷、英国五卷、爱尔兰八卷,内容丰富,举凡文字音韵、文学、历史、哲学、宗教、地理皆有涉及,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上海辞书出版社在版式上作了精心设计,以国际流行大16开本影印,字迹清晰,疏朗有致,采用朱墨两色套印,书名、边框、行线、中缝均用朱色,又加仿明宣纸底色,以再现《永乐大典》风韵。国家古籍规划整理小组顾问钱仲联先生和胡道静先生分别为影印本题写书名和作序。(姜小玲)

 
编辑:宋方灿

  打印稿件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