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本页位置:首页>>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河北省科技情况介绍

2003年09月17日 16:24

  “九五”以来,河北省科技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紧紧围绕推进科教兴冀战略的实施,积极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改革和发展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主要体现在:科技体制改革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创新创业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科技改革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高新技术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民营科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科技合作交流日趋活跃,应用基础研究和知识产权工作明显加强,科技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2002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

  一、河北省科技活动基本情况

  1、科研机构

  全省已建成和在建的省级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和工程技术中心共有47个,其中有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感光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半干旱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院所61个,高校办科研机构150个。全省有R&D活动的单位数共825个。

  2、科技人才

  2001年,全省科技人才总量为271.81万人,R&D人员折合全时人员28222人年,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为22761人年,按研究阶段可分:基础研究为2680人年,占9.05% ;应用研究为7273人年,占25.77% ;实验发展为18269,占64.73%。我省现有两院士15名。3、科技投入

  2001年,全省共筹集科技活动经费53.49亿元,其中,科研机构为10.75亿元,占20.1%;高等院校为3.55亿元,占6.64%;大中型企业为23.00亿元,占42.99%,其它为16.19亿元,占30.27%。

  2001年科技活动支出经费52亿元,其中科研机构支出10.11亿元,占19.44%;高等院校支出3.39亿元,占6.52%;大中型工业企业支出22.66亿元,占43.59%;其他支出15.83亿元,占30.45%。

  4、科技园区

  全省现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7个(国家级2个:石家庄、保定),

  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22个(国家级1个:三河)

  省级以上民营科技园区12个

  另有大学科技园3个(燕山大学科技园被批准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农业综合试验区6个(国家级1个:曲周),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个(国家级1个:正定)。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基地8个(国家级4个:保定、辛集、南戴河、承德)。

  5、科技成果情况

  1998—2000年五年间,河北省共获得国家科技奖21项,一直稳居前6位,其中1999年获奖数8项,列全国第3位;2001年河北省科技活动共获得专利申请851件;其中发明专利375件;拥有发明专利617件;发表科技论文23432篇;出版各种科技著作1227种。

  6、比较突出的工作

  (1)、我省山区经济技术开发成效显著,取得了在全国具有示范和推广意义的成功经验——“太行山道路”,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国务院和科技部曾发贺电给予祝贺。

  (2)、扎实推进创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工作,共有32个县市被科技部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县、区)”,总数位居全国前列。

  (3)、继国家CAD、CIMS应用示范省之后,我省又被科技部列为国家制造业信息化示范省,保定、唐山两市为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试点市,石家庄、保定、唐山市列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区域试点城市。

  (4)被列为国家基础研究向地方延伸5个重点联系省之一。

  (5)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迅猛,全省民营科技企业总数已发展到6000余家,技工资总收入达到400亿元,分别列全国第6位和第7位。

  (6)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智力工作,成立了河北省院士联谊会,已召开二届会员大会,现有199名院士入会,为河北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二、河北省科技改革与发展情况

  “九五”以来,特别是1999年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以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思想,紧紧围绕推进科教兴冀战略的深入实施,大力加强技术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45%,其中农业48%,工业43%,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科技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2000年以来,全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和各类优势资源,重点组织实施了为期三年的“六大科技创新工程”(良种产业化与节水、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及产业化、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民营科技企业发展、重大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技术创新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三年来,全省共取得了省级以上科技成果3164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上710项。农业上,有近百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了国家和省级审(认)定,培育和引进了1000多个农作物新品种参加了国家和省区试验,实现了主要农作物一次品种更新。工业上,有173项新产品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80%的大中型企业采用了CAD技术,30家企业采用了CIMS技术,我省被科技部列入国家制造业信息化示范省。2002年,全省高新技术技工贸总收入达到850亿元,比1999年增长一倍多;民营科技企业技工贸总收入达到400亿元,比1999年增长66%。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其中农业48%,工业43%。

  科技体制改革迈出了实质性步伐。根据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紧密结合我省实际,从2000年开始,分3批组织实施了省属科研院所管理体制改革。截止2002年底,省属55家科研院所中,21家技术开发类院所转制为科技型企业,34家社会公益类科研院所改组建立了25个非盈利性科研机构,分流人员创立了20个科技型企业,省属科研院所的管理体制改革已基本完成。并走在全国的前列。通过改革,一些院所已呈现出科技产业快速发展、创新能力稳步增强、职工收入明显提高的良好势头。

  创新创业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在软环境建设方面,近年来先后制定并出台了《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河北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河北省民营科技企业条例》、《河北省农业科技发展纲要》、《河北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河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条例》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其中《科普条例》、《民营科技企业条例》、《高新区条例》在全国均为首部地方立法。在硬环境建设方面,成立了河北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和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管理中心,组建了河北技术产权交易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截止目前,省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已受理360多个省内外项目,风险投资放大倍数达到7.3倍,实现了风险投资与企业双盈,是全国首家集风险投资、融资担保、技术产权交易与孵化培育四位一体的完整创业增值服务体系。创新企业基地快速发展,全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已发展到17家,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到30家,大学科技园发展到3家。通过优化环境建设,有力地推动了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

  科技合作与交流成效显著。目前我省已同日本、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罗马尼亚、波兰、泰国近40个国家建立了长期科技合作关系,执行了60余项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引进种质资源350多个,建立了5个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合作领域覆盖了农业、生物技术、环境、工业、医疗卫生、教育等各个领域、行业,有力地提升了我省在国际合作中的知名度。

  应用基础研究与知识产权工作明显加强。截止2002年参加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研究队伍达1900人,在研究项目中,有208位博士参加,其中主持项目的有100余人,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如河北师大孙大业院士主持的“细胞外钙调素的功能及钙调素胞外信使假说研究”,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2002年,全省共申请专利5153件,授权专利3352件,同比分别增长9.8%和20.1%,是近年来增长幅度较大的一年。

  三、新时期我省科技发展整体构想

  (一)总体思路与目标

  按照政府意志、社会需求谋发展,按照政府主导、市场机制抓落实。即,科技工作必须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贴紧经济,服务发展,按照市场机制配置科技资源,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符合科技自身规律的高效运行机制,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促进以知识为中心的各类生产要素之间的有效流动,形成以“市场科技”为核心的新型科技体制,实现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经过5年的努力,力争使我省区域科技竞争力前移五位,形成我省新兴接续产业的雏形,传统产业技术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为我省跻身科技强省行列奠定坚实基础。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我省科技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全社会公众科技素养显著提高,科技与经济发展显现良性互动,高新科技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源,进入与我省经济综合实力相适应的科学技术强省行列。

  (二)明确主攻方向,实现科技工作新突破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站位全局,服务经济,以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为核心,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战略性调整为目标,以营造创新创业的环境平台为重点,强化科技产出与社会需求的对接,把着力点放在培育新兴主导产业上,放在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上,努力提高科技竞争力和对经济的带动力,推进科技工作迈上新台阶。

  1、着力培养新兴接续产业,构建新的经济增长极

  建设“环京津创业带”。落实“两环开放战略”,借助京津智力资源密集优势,发挥我省环京津的地缘优势,通过构建有利于科技资源流动的载体平台和创新创业的环境平台,带动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的互动,把京津的知识优势变为我省的产业优势,逐步形成我省新兴接续产业发展的源头,最终成为环渤海经济区域的新兴经济产业带。“环京津创业带”重点以沿京津各市的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民营科技园和农业科技园等为载体,利用已有的产业基础,在创业带内建设完整的基础设施和优美的人居环境与生态环境、高新产业孵化体系、科技中介服务体系、风险投资体系,主动吸引接受京津地区的技术、人才、资金辐射和产业扩散。利用3-5年时间,把“环京津创业带”建设成产业特色明显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和与京津分工协作的生产加工基地,在京津周围形成一个高新技术产业的隆起带,科技中介服务和风险投资的活跃带,人居环境、生态环境与高新科技产业协调发展的结合带,初步构建起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仪器仪表等新兴接续产业的雏形。从2004年起,从基础条件建设入手,建设一批高开区创业园、生态园、生产力促进中心和专业孵化器,搭建起与京津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联系网络,建立完善配套的政策体系。

  实施高新区再造工程。近年来,我省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滞后。加快高新区再造是我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的重要途径。今后将着力在机制创新、环境创新上下功夫,努力形成高区的低成本运营、差异化服务的核心竞争力。一是以规范高效的管理、法人运营的机构为重点,按照市场化的要求,实行公司化运作,用经营的理念推进高新区的高效运行、快速发展。二是以诚信服务、规范行政、降本增效为服务标准,完善提高为跨国集团、大公司提供专业服务的功能和水平,再造高新区的环境优势。三是以省科技风险投资公司为龙头,创建一批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创业投资公司,培育风险投资群体。四是以石家庄、保定2个国家级高开区、15个省级高新园为主要载体,创建一批专业园中园,组织争创一批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集中实施高新科技火炬计划、民营科技巨人工程,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与新能源等一批优势产业群,逐步把高新区的局部增长优势变为区域发展优势,成为河北新的战略优势产业孵化、成长的主要基地。

  2、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为传统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传统产业在我省有着庞大的规模和雄厚的基础,在经济增长中举足轻重,对国民经济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我们拟选择钢铁、医药、建材、农业等若干重点领域,组织开发和推广30项能够带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共性、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特别要在工业领域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渗透,实现传统产业高技术化,使之获得新的发展空间,创造新的竞争优势。组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在全省培育5个省级制造业信息化市,建设10家数字化示范企业,200家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研究开发和推广“通用制造执行系统”、“CAD/ERP集成软件“等10项关键技术,全面增强我省制造企业综合竞争能力;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专项,建设制剂技术、药理毒理、新药研发、质量标准4个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新药研究开发平台,在化学药、中药、生物制药、新制剂4个方面,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农产品深加工专项,重点解决酶工程、高效发酵、超临界萃取3项重大关键技术,围绕畜产品、果品、蔬菜、粮食、农业废气物5个领域开展加工技术研究与示范,为农业产业化提供科技支撑;绿色钢铁行动计划,在全省钢铁企业重点推广干法熄焦、小球烧结等10项节能降耗技术,运用高新技术改造生产工艺,促进我省钢铁企业获得新的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

  3、加快科技市场化,构建区域创新体系

  建立健全科技市场化的新机制,实现科技产出与经济需求的有效对接。我们将积极构建具有河北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改革科技投入体制、评价体制和管理体制,推动科技资源按照市场机制合理流动和转移。制定相关政策,科学计划,大力扶植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通过招标方式,建设20家具有区域特色的生产力促进中心和20家高新技术孵化器,建设一批知识产权评估中心、技术市场、行业协会,逐步形成省、市、县三级科技中介网络体系,使我省各类创新主体之间、创新主体与经济主体之间建立有效的连接和互动,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编辑:林华俤
相关专题:“网上河北行”网络采风
  打印稿件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