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大学生婚前性行为不宜“爆炒”

2004年09月23日 15:32

  前不久,内地几位女大学生发起了一场旨在“拒绝婚前性行为,净化校园风气”的网上签名活动,并建立了一个专门的签名网。一时间众多媒体各类评论纷至沓来,正面、负面报道频频出现。尤其在网络方面,更是热闹。

  虽说现在“性”已不是什么禁区话题,但对于性方面的问题,社会总体还是比较敏感。暑假期间有很多报道披露,内地女大学生堕胎忙、在校大学生在外租房同居成风,难得有学生喊出跟同龄人不同的呼声,此举自然备受关注。

  作为一个伦理和社会道德问题,性显得十分的微妙。尽管现在年轻一代对性自由的呼声很高,但谁都无法揭掉遮掩在性问题上那层羞涩而神秘的面纱。并且,当前内地社会处于转型时期,传统思想在重构,而新的思想尚未形成,人们观点上的差异,也属正常。当这些问题加诸在校求学的大学生身上的时候,问题便变得更加复杂起来。

  老师家长普遍认为,大学生思想尚未定型,经济尚未独立,并且还在读书期间,拒绝婚前性行为对纯净校园学风、对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都是善举。此言固然不差,但是也应看到,性,乃是一种人格上的权益,每个成年人当有足够的性自主权,这是对人权尊重的一种表现。大学生作为年满十八的成年人,当然对自己的事情有足够的自主权,也包括性方面自主的权利。

  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在当今社会已然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全国大学生性文明调查显示,六成以上的学子赞成婚前性行为。没有婚前性行为的学生,就真的能获得更加幸福的人生?社会舆论对此也是议论纷纭,毁誉参半。对于大学生婚前性行为问题,各方态度莫衷一是,各执一词。

  性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是人类追求幸福的一种表现,并且性作为一种权利,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同时,在校大学生的婚前性行为所造成的一些恶果,如堕胎、为失恋寻死觅活,对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造成身心上的不可磨灭的损害。这也是许多人对年轻学子放心不下的最主要原因。

  笔者认为,对大学生的性问题,若一味禁止扼杀反而不妥,毕竟性作为一种私权,不应受到侵犯;但也不能听之任之,毕竟大学生婚前性行为作为一种伦理道德问题,并非可以脱离社会伦理而任其泛滥。而对大学生本身,学校当以教导为主,对大学生进行身心健康等方面的教育,令大学生对性问题本身有更充分的了解,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观念。

  此外,媒介更不能为哗众取宠,以大学生的婚前性行为做噱头,进行大量报道。媒介在对大学生的性问题上不宜多报滥报,而应当客观报道,公正评价,引导大学生走向更为健全的人格。

  文章来源:香港《大公报》 文/文佳

:站内检索:
关于我们】-新闻大观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 1024*768 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