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北京学者指出:分时休假并不能够完全取代黄金周

2004年10月12日 08:15

  中新网10月12日电 据《香港商报》报道,有读者表示,赞成以分时休假、带薪休假取代黄金周;不过,有北京学者指出,以目前国情,分时休假并不能完全取代黄金周,而黄金周所造成的种种压力也并非完全是件坏事。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院长黄泰岩指出,分时休假与特定的长假期如黄金周并不矛盾,以国外的情况看,这两种假期大多是同时存在的。但在中国,想要以分时休假完全取代黄金周却是走入了一个误区。绝大多数的中国家庭,夫妇俩都有各自的工作,加上小孩上学,利用黄金周出行,仍是这些家庭实现全家游愿望的主要途径。

  黄泰岩说,中国短期内没有取消黄金周的现实需求。目前,旅游仍是许多家庭的奢侈性消费,中国的旅游市场所呈现的热度来之不易,短期内出现一些问题也在所难免,但不要因噎废食。他预计,排浪式消费的情况将会在未来几年的中国旅游市场上出现,当人均GDP达到2000至3000美元时,中国家庭的旅游模式也将从目前简单的观光旅游,转向度假型的旅游模式。这种旅游形态的成熟,将大大缓解目前“到此一游”式旅游带来的运输、食宿以及对环境的压力。

  黄泰岩认为,中国目前所要做的事是保护和开发国民刚刚形成的旅游意识,引导旅游市场的正确发展。“因为黄金周里出现了一些问题就取消黄金周是消极的态度,有压力不一定是坏事”。他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说,以目前黄金周的情况来看,收益明显大于成本。另外,市场经济的本性就是过剩,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演变正是产业进步的过程,旅游市场也是如此,没有需求就没有投入,没有竞争,没有进步。

  现在各个主要景点都有所谓“最佳接待量”的提法,黄泰岩认为,这种提法并不科学,因为最佳接待量都是基于现有服务、设施和技术质量提出的,但这些都应根据需求不断发展,动力正是需求增长带来的压力。压力的增长必然带来竞争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及新的旅游品种的开发。当旅行社、航空公司、零售企业钱没有以前那么好赚时,他们也应该提供新的服务,以适应市场需求。

  至于旅游对环境的破坏,黄泰岩指出,对不可再生资源,确实应进行适量的旅游限制,这可以通过提高票价等经济手段进行。但同时也要认识到,环境保护需要昂贵的投入,通过科学的旅游开发,并将旅游市场收益的一部分设立单独帐户用于环保,可以使旅游与环保达成良性循环。(徐霆)

:站内检索:
关健词1:
关健词2:
标  题:
关于我们】-新闻大观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 1024*768 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