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 |新 闻|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 台 湾 | 华 人 | 科 教 | 图 片 |图片库|时 尚
汽 车 |房 产|视 频|商 城|供 稿|产经资讯 |专 稿 |出 版 |广告服务|演出信息| 心路网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华人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1.5代”移民亮相美国主流社会 缔造华裔新传奇

2004年10月25日 10:21

  中新网10月25日电 “第1.5代移民”,正用来形容越来越多介乎传统第一代移民和第二代移民之间的美国华裔移民。据《亚洲周刊》报道,“第1.5代”身上不同于一二代华裔移民的特质,使他们“带有中国特色”却自如得融入美国社会。

  据了解,“1.5代”从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移居美国之后,在不到一代人的时间里,却飞跃至美国主流社会之内,既拥抱美国社会,也难忘中华文化,他们不再局限于过去第一代移民的心态:要么固守在唐人街内划地为牢,要么一切唯“美”是从,向白人主流价值靠拢;他们也没有第二代移民那种彻底美国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只剩下偶尔吃中国菜的疏离感。

  这些第1.5代移民在美国艺坛的表现最为耀眼,展现了美国社会最新一波的中华文化惊艳。他们包括了香港时装设计师谭燕玉(Vivenne Tam)、名震好莱坞的香港导演吴宇森和台湾导演李安。在乐坛方面,中国精英人才辈出,除了近年红透半边天的中国钢琴家郎朗,还有大提琴家王健、纽约爱乐乐团百年来首位女助理指挥张弦。在作曲方面,两岸三地所熟悉的谭盾,创意不断,而近年美国歌剧《毛夫人》、《银河》的作者盛宗亮,也脱颖而出。

  跨文化背景各有优势

  囊括美国多个艺术大奖的作曲家盛宗亮是现今美国古典乐坛的跨文化音乐的佼佼者,他以中国素材、揉合西方音乐形式的作品,如悼念南京大屠杀的琵琶管弦乐曲《南京啊!南京!》、运用京剧元素的音乐剧《银河》等,为西方艺术界带来对中国文化全新的认知,开辟新的现代中国音乐语言。

  盛宗亮一九八二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并同年到美国学习音乐,先后在纽约市立大学皇后学院及哥伦比亚大学音乐系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p>

  盛宗亮说,来美后的创作主要是以西方音乐的知识作为框架,加上对中国音乐的热忱,来创作创新的中西元素兼备的新式音乐,令西方古典乐坛趋之若鹜。

  到了美国,身在异地,盛宗亮表示会自觉地突显了自己的文化不同之处。但他说不要因为感到与主流不同而不安。他强调艺术创作要“混血”,当两种文化互融得分不清的时候,就产生化学作用。“你先要对东西文化有深刻的了解,然后经过自己的消化,融为一体,才能产生新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作品。”

  文化寻根重拾自我

  在香港出生,留学英国十五年、一直学习西方建筑学理论的杨志超,一九九六年在英国大学毕业后回到香港,发觉自己“失根”,过去青少年时期所熟悉的香港生活已经不复存在,顿感自己与步伐急速的香港生活脱节,有好一阵子丢失在寻找自我的身份和文化认同的重重迷宫之中。这种失落感,有如久客异乡的游子回家后“相见不相识”的感叹。

  对比起盛宗亮早期在大陆受到扎实的中国艺术的培养和训练,在英国殖民地的香港长大的杨志超说自己在中、英双重文化的探索过程中,因为自己的中国文化的本位已经是模糊,所以格外迷惘。

  “作为一个殖民地,香港的学生一直没有全面了解自己本土香港和中国的历史。我到了历史悠久的英国后,觉得自己好像是没有文化历史涵养的,一片空白”。“我在英国不停的思考、怀疑、重新为自己的文化定位。我作了很多关于应用艺术的研究,希望寻找一些答案。我发觉传统的中国工匠的手艺是世界上最好的,但这点却没有被广泛承认。所以我希望利用他们精巧的工艺加上香港本土文化意念打造新的华人生活品味和艺术。”

  杨志超说他平日喜欢在香港的旧区和旧的屋村闲逛,以香港的街头文化和市井生活的元素作为创作的灵感。不起眼的报纸分类小广告、香港的建筑物都成为了他设计时髦手袋的拼图图案。

  兼容并包不要标签

  杨志超说不喜欢被以国籍划分。“我留意到很多人坚持以国家地域区分人。在香港回归后,很多英国、西方被媒体把我改称成‘中国建筑师’。若果换上是形容欧美的建筑师,通常是不需要这样刻意强调国籍的。这有点突兀的。”

  盛宗亮则以平日的饮食习惯来诠释。“我在美国吃中餐或西餐都可以。我是混在一块的。这对于艺术家来讲是一种好处,可以去取各家之长处补其他不足的地方”。

  淘汰糟粕保留精华

  对于来势汹汹的“全球化”、美式流行文化对全球国家的大规模输入和对地方民族文化侵略,几位艺术家各有不同的解读和看法。

  盛宗亮说,在任何历史时期,总会有源源不绝的东西产生,而当中会出现很多的文化垃圾。但经过时间的洗礼、筛选,它们会被淘汰、被遗忘,只有最好的会被留下。

  杨志超则引用风靡全球的美国时装设计师Calvin Klein的一句名言:“每一个人都穿成美式的”,来剖析美式文化全球化的现象。“我们现在还没有人工的方法去阻止这股狂潮,我们只可以顺应这潮流。但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开展,中国在国际地位的提高,我们可不可以利用美式流行文化的影响力,并从中渗入中华文化的元素来推广中国文化呢?”

  有关专家指出,这些“第一点五代”移民的成功,得益于在全球化的年代,摆脱了过去传统意义上的第一代移民挥之不去的乡愁,不会日夜思念重返唐山“落叶归根”,也没有过去第二代移民只着重“落地生根”,要致力割断与华夏故园的脐带。第一点五代移民可以游刃于两者之间,进可攻退可守。他们以中华文化的背景为傲,但也融入到美国主流文化中,兼具两者之长,而无两者之短。

 
编辑:刘琼】
:::相 关 报 道:::
·《云的南方》在美获奖 芝加哥电影节奖励华裔少女 (2004-10-25)
·公开承认同性恋身份 华裔女性进入澳洲工党核心 (2004-10-24)
·印尼华裔女部长冯慧兰:经济学博士 家曾住上海 (2004-10-23)
·华裔女星白灵解禁! 重新可以接拍内地影视片约 (2004-10-22)



  打印稿件
 
:站内检索:
关健词1:
关健词2:
标  题:
[每 日 更 新]
- 中国赴日留学人员人数累计达到九十万人
- 台"陆委会"副主委:江陈会对两岸关系具重要意义
- 大陆海协会副会长张铭清抵台湾 参加学术研讨会
- 国产新舟60支线飞机成功首航 飞行平稳噪音不大
- 阿利耶夫再次当选阿塞拜疆总统 得票率为88.73%
- 九名中国工人在苏丹遭绑架 大使馆启动应急机制
- 证监会:城商行等三类企业暂停上市的说法不准确
关于我们】-新闻大观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 1024*768 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