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科教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中国新闻周刊:《书城》因何遭遇撤资风波?

2005年01月18日 14:24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一本已有12年历史的思想文化类期刊,虽然在知识分子和大学生中“风韵尤存”,但三度改版后已呈无法掩盖的疲态。2004年底,一篇“《书城》遭遇撤资”的新闻使这本日渐被冷落的杂志重回大众视野

  作为三大思想文化类杂志之一的《书城》,面临着迎合资方与读者的双重困境。如何找到合适的读者,是比找到投资商更为迫切地摆在当今国内同类杂志面前的问题

  -本刊记者/何晓鹏

  2004年12月17日,上海《青年报》以《〈书城〉遭遇“寒冬”》为题,报道文化类期刊《书城》遭遇资金危机,以致《书城》第12期迟迟没有面市。之后不久,《文汇读书周报》记者从《书城》的主办方——上海三联书店了解到,作为投资方,南方报业集团21世纪报系接手《书城》三年半以来,“已累计亏损三四百万元,目前已决定不再支持该杂志。”

  2004年将过,爱《书城》的读者担心将与它永诀时,第12期姗姗而来。封面一如既往地鲜亮雅致。

  窘迫的现状难买的《书城》

  《书城》的难买是出名的。刘宇是一名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生,1999年在一家书店里发现了《书城》,之后常买。2002年后那家书店一度不再卖《书城》,刘宇便托在上海的朋友把那几期寄给她。“之所以还读,一方面已经成了习惯;另一方面,可以替代的杂志太少。”刘宇说。

  北京西城区甘家口附近,几乎每隔几十米就有一个书报亭。却见不到《书城》。一个书亭老板说,不订是因为“卖不动”。

  《书城》的发行人沈灏告诉记者,一直以来《书城》主要通过全国各大书店的渠道来销售,对《书城》来说,在城市的各个书报亭大面积铺开成本太大。尽管不方便透露具体数字,但沈灏表示,如果单通过发行来维持杂志,《书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2年:历经三个时期摇摆三种风格

  “因为不想变笨,所以买《书城》。”这是一个网友的留言。对她来说,《书城》带来了思想的乐趣,而《读者》中那种真善美的熏陶早已不能让她满足。

  “我们是想办一本给青年看的文化杂志。”沈灏说,3年前,他所在的21世纪报系接手投资《书城》。也因此,一些原先喜欢“老”《书城》的读者放弃了这本杂志。

  之前,书城经历过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倪墨炎任主编的学者办刊时期。和很多文化类杂志一样,1993年7月创刊的《书城》开始时是一本关于图书的杂志,突出的是人文学科类图书。据倪墨炎回忆,当时《书城》是定位“给有中学教师以上文化、喜欢书的人看”。

  因为倪墨炎本人是专攻现代文学史的学者,因此在其主持时期,《书城》有很浓厚的学者办刊的气质,远离时事,内容没有现在鲜活。但因为当时《书城》有一群水平很高的作者群,如老作家舒芜、萧乾、金性尧、邓云乡等,中青年文人陈思和、陈子善、周振鹤等。“资料比较丰富,写手多为名家”成为当时《书城》的特色,在文化圈内有不小影响。

  “那时专职的编辑就我一个,上面每年拨款三万元”,据倪墨炎讲,当时《书城》发行量在三四千左右,虽然量很少,但这些读者却是一个固定的圈子,那时的《书城》很合他们的脾胃。

  到1998年,主办单位上海新闻出版局把《书城》划给了上海三联书店,《书城》进入了陈保平时代,杂志进行了大改版。

  “我从没见过像报纸那么大的杂志,摆在一堆杂志中间,一眼就能看出她的与众不同。”在经济与科学出版社工作的解丹回忆她初逢《书城》的印象。

  解丹在上面读到的不是鲁迅、周作人,而是张爱玲、村上春树,甚至还有其时还很寂寞的卡尔维诺、圣埃克苏佩里等等。栏目设置也不只限于和书有关的内容,经济、法律、建筑、艺术、电影、音乐都有涉及。

  “文章看起来很轻松,也好看,有一定的深度。”这是那时刘宇开始喜爱《书城》的原因。有人评价此时的《书城》:三分洋气、三分浪漫、三分轻松,加上一分思想,带有海派风格。

  也有不少跟随倪式《书城》的读者因为不喜欢“和徐志摩在巴黎喝咖啡”、“和毕加索一起品红酒”等一类的文章而跟《书城》分手。调整后,“小资”已成为这个群体共有的标签。

  新《书城》依旧摇摆

  2000年,在陈保平调离《书城》杂志社后不久,《书城》暂时停刊。《书城》再次出现在人们眼前,是2001年的11月。

  这是一本全铜版纸印刷的杂志,在第一期杂志封面上,一个长满绿发的女人,闭着眼睛,那一头丰美如荫的绿色像植物一般疯狂地滋长,给人传递出一股旺盛的生命力。

  再次改版后的新《书城》由沈灏、李二民等这些名校中文系毕业的才子执掌。编者在改版时就说:这是一本朴素的杂志,无论你是顺便翻翻,还是认真读完,你都会想到“水落石出”这个词:当一切修饰散去,文字的美感自然浮现。

  这本杂志直接购买美国《纽约客》漫画的版权,采用word文本化的版面设计,标榜“全世界华人中,文字最优美的人,思想最优秀的人,他们将在纸上相聚。”《书城》的重生,再次使那批老《书城》读者觉得遗憾。也许他们想做的就是全力摆脱旧《书城》的影子。

  然而新生的《书城》依旧没有让现在的读者满意。据了解,在2000年之前《书城》的读者如今所剩不多,新读者大多是在高校中的大学生。

  现在,刚经历了“撤资风波”的《书城》还在正常地运作,编务总监李二民为了让《书城》一、二期合刊在春节前出版,“现在忙得焦头烂额。”

  沈灏对资方是否真的会退出未置可否,但表示,如果21世纪报系不堪亏损真的撤出的话,他会放手。

  记者获悉,针对《书城》的改版、编辑部正在紧急协商中。李二民透露,新《书城》将着重增强杂志的可读性和时效性。

  来源:总第213期《中国新闻周刊》

 
编辑:赵莉】
:::相 关 报 道:::
·《书城》的尴尬定位 (2005-01-11)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打印稿件
 
:站内检索:
关健词1:
关健词2:
标  题: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 1024*768 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