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 |新 闻|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科 教|图 片|图片库|时 尚
汽 车 |房 产|视 频|商 城|供 稿| 产经资讯 |出 版|广告服务|演出信息|心路网
■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关键词1: 关键词2: 标题: 更多搜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踏访台北钱穆故居:弘扬中华文化的“一代儒宗”

2005年03月09日 14:06

  中新社台北三月八日电题:踏访钱穆故居

  中新社记者 耿军 曾嘉

  台北东吴大学校园的西南角,有一幽静的院落,院门挂有“素书楼”的木牌,院前卧石上镌刻着:“钱穆故居”。

  入院门,沿左侧石阶而上,红枫树夹道,金黄竹相迎,绿草茵茵的坡台上,植有秀雅的山茶、苍劲的古松。主体建筑是一栋二层小楼,楼下一层左侧是客厅,故居管理处刘惠真主任在此热情地接待我们的采访。

  话题从故居的来历谈起。“一九五0年钱穆先生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一九六七年夫妇俩由香港迁居台北。”刘主任介绍说:“他们夫妇备有建房款,踏勘后选址在翠林幽谷的外双溪,胡美琦女士亲自设计绘制了屋舍图样。蒋经国先生闻知此事,遂要去图纸交阳明山管理局办理施工。次年,钱穆夫妇搬入这里,为纪念母亲,钱穆命名此楼为‘素书楼’,并在此居住了二十三年。”

  客厅的墙上挂有用朱熹所书的“立修齐志”、“读圣贤书”的刻碑拓片制作的对联,钱穆先生八十寿辰时蒋介石题赠的红“寿”字轴、张其昀题写的“一代宗师”、钱夫人的画作老师金勤伯送的《攀桃图》。

  从一九六八年起,至九十四岁止,钱穆在家授课,客厅即讲堂。刘主任说:“钱先生有的门生连续听课二十年,从学生听成教授,又带着学生来听课,学生按辈分或与先生同桌,或坐在厅内一角。”

  客厅对面是钱夫人的画室,现在辟为教室。刘主任说:“故居每月举办文化讲座,已有五位大陆学者在此演讲。我们经常接待大陆学者前来参观,他们还把自己的著作送我们馆藏。他们对钱先生的评价都很高。”

  钱穆一八九五年出生于无锡,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西南联大,他是中国近现代著述最丰富的史学家之一,一生留下《国史大纲》、《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学概论》等五十七部学术著作。在港台和海外华文世界被视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代儒宗”。

  一九四九年以后至八十年代中期以前,中国大陆发表有关研究钱穆史学思想的文章仅有三篇,从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中期,对钱穆的研究出现高潮,他主张以“温情和敬意”对待中国的历史文化,反对学术研究中的民族、历史和文化虚无主义,其历史地位和贡献得到肯定。

  通往二楼的楼梯旁,陈列着多幅钱穆先生生前的照片。刘主任指着一九四0年夏钱伟长与钱穆的合影说:“许多来自大陆的参观者都知道钱伟长是钱穆的亲侄子,而台湾人很少知道。台湾人常问并无亲缘关系的钱复与钱穆是什么关系。”

  二楼是书房和卧室。书房内有高大的书柜,书桌上放有《朱子新学案》手稿复印本,墙上挂有钱穆手书“新春来旧雨,小坐话中兴”。玻璃柜里陈放着钱穆自幼喜好的竹箫和围棋以及生前所获的文化奖章。

  卧室内仅置简单的两张单人床、床头柜、一座小梳妆台和放衣物的五斗柜。一九五六年钱穆在香港与胡美琦女士结婚,其生活简约恬淡。

  记者见到七、八位前来参观的台湾大学生,他们中有人问“钱穆是谁呀?”有人答“听说很有名,看看就知道了。”

  一九九0年六月一日钱穆因故迁出素书楼,居住到台北市杭州南路自宅,八月三十日就离开了人间。

  在生命最后的三个月,素书楼庭园内的树木萦绕在他的脑际,清晨,他总是望着窗外问夫人:“树呢?大树怎么不见了?”(完)

 
编辑:秦欣】
相关专题:中新社驻台记者专栏


  打印稿件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 1024*768 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