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 |新 闻|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科 教|图 片|图片库|时 尚
汽 车 |房 产|视 频|商 城|供 稿| 产经资讯 |出 版|广告服务|演出信息|心路网
■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科教新闻
关键词1: 关键词2: 标题: 更多搜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百戏之祖”走进北大校园 制作人白先勇专访

2005年04月11日 09:38

  中新社北京四月十日电 题:让“百戏之祖”走进北大校园

   ——专访青春版《牡丹亭》制作人、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

                中新社记者 周兆军

  四月八日至十日,由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联合两岸三地各界精英打造的昆剧青春版《牡丹亭》,分上、中、下三本在北京大学连续公演三天。此前,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上海、苏州、香港、澳门等地演出后反响空前热烈,有评论认为它将带动昆剧走向复兴。

  “如果让我用一个字来形容昆曲的话:美!”在接受本社记者专访时,作为青春版《牡丹亭》策划人和制作人的白先勇这样描述他对昆曲艺术的热爱。坐在北大未名湖畔的长椅上,他将自己对昆剧的多年情缘娓娓道来。

  人们所熟知的白先勇的身份,一是国民党将领白崇禧的儿子;二是台湾著名作家,小说《孽子》、《金大班的最后一夜》的作者。然而此次,他却携青春版《牡丹亭》而来,他要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昆曲,让全世界都看到中国最美的艺术。

  事实上,白先勇研究昆曲已有二十多年之久,昆曲艺术也是其文学创作的养分,电影《游园惊梦》就是根据其创作的小说为脚本。他回忆,自己第一次接触昆剧是十岁时随家人在上海美琪大戏院听梅兰芳的《游园惊梦》。“小时候并不懂戏,可是《游园》里那出《皂罗袍》一段婉丽妩媚、一唱三叹的曲调,却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中。”

  “昆剧之美,一是文学底蕴深厚,它是最美的诗;第二,它的舞蹈是其他戏剧所不及的;第三,它的音乐美,婉转缠绵;第四,许多剧本都出自名士手笔,比如《牡丹亭》、《桃花扇》,既是戏曲经典又是文学经典。”一提起昆剧,白先勇总是赞不绝口。

  昆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被称为“百戏之祖”,二○○一年入选世界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从明万历到清乾隆二百年间,昆剧独霸中国剧坛,但之后逐渐衰微。到新中国成立前,全国只剩浙江国风苏昆剧团一家表演团体。时至今日,由于缺乏年轻演员承袭衣钵等多种原因,这门古老的艺术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眼见曾经的“国剧”日渐没落,白先勇忧心忡忡,开始从一个戏迷走向改编昆剧、推广昆剧的道路。“中国有这么好的艺术,我们怎么能不悉心保护和大力推广呢?我以作家的身份来宣传昆剧,就是想以个人的力量,吸引人们来关注昆剧。”

  于是,长年定居美国加州的白先勇,有了回国重排新版昆剧的想法。从二○○三年开始,他往返于美国加州、台北、苏州、香港十余次,联合两岸三地各方面的力量,打造出青春版《牡丹亭》。

  经过重新策划和演绎,以及现代声、光、电技术的运用,并由年轻演员扮演剧中男女主角,青春版《牡丹亭》令人耳目一新,使昆剧不再苍老、沉闷、遥不可及,而成为一种时尚、典雅、优美的戏曲,拉近了这门“阳春白雪”的古老艺术与现代年轻观众之间的距离。谈到颇费周折觅得的两位年轻演员,白先勇笑得眯起了眼:“演柳梦梅的俞玖林儒雅俊朗,演杜丽娘的沈丰英更是眼角生情,美得不得了!”他说自己这次打的是“俊男美女牌”。

  北大是青春版《牡丹亭》走进高校计划的第一站,之后将在北师大、南开、复旦、同济等大学巡回演出。白先勇说,昆剧要想复兴,一是要培养年轻的演员,二是要培养年轻的观众。完

 
编辑:贾靖峰】
 



  打印稿件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 1024*768 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