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 |新 闻|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科 教|图片|图片库|图片网
时 尚 |汽 车|房 产|视 频|商 城|供 稿| 产经资讯 |出 版|广告服务|演出信息|心路网
■ 本页位置:滚动新闻
关键词1: 关键词2: 标题: 更多搜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大公报:对“李嘉诚医学院”勿上纲上线

2005年05月24日 11:33

  (声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从本网直接下载使用,如欲转载请与原刊发媒体联系。)

  李嘉诚慷慨解囊,十亿巨资捐赠香港大学;港大校长徐立之为表谢意,拟将港大医学院易名为“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

  想不到,易名之举,引来了部分港大校友的强烈反对,闹出轩然大波,难以收拾……。

  事件闹至水火不兼容,诚属不幸。

  首先,应该肯定,李“超人”捐款十亿,是一件好事。取诸社会,用于社会,坐拥亿万家财而能存有回馈之心,捐医助学、济世扶危,无论如何都是值得肯定之事。

  至于说,捐款者是否存有扬名之心,“叫好”之意?那是不必深究的;而且,即使有,也不是什么坏事。一个人只要做了好事,做了于社会大众有益有利之事,从而在名誉上获得一定的回报,并不过份。

  昨日,香港中文大学颁予荣誉院士衔,九位获得者皆为工商、金融、专业人士,事业上各有所成,相同者乃是都热心于捐助教育。如此大学在适当时候给予一项荣誉,既无损社会,更有正面鼓励之意,于公于私两利,又何乐而不为呢?

  同样,香港大学校方在收到十亿元巨额捐赠后,作出“热烈响应”,将港大医学院以李嘉诚大名冠之,也是一番善意和美事,除向李嘉诚个人表示谢忱外,也不乏鼓励后来者之意,得益的还不是莘莘学子。

  然而,风波的发生,大概港大校方也是考虑未够周全,忽略了一些学生的感受和反应。对一些医科毕业生来说,学院名称是一件严肃、庄严的事,一旦因捐款而被冠以私人名义,似有低贬以至亵渎之意,难以认同和接受。一些学生、校友还指出,如果再有多几位“李嘉诚”捐款,港大文学院、理学院、法学院都要改名,如此港大岂不成了“百货商店”?

  其实,对“港大李嘉诚医学院”之被冠名,有关校友、学生宜冷静响应。冠名在很多活动、机构、团体都是常见之事,并不涉及什么“尊严”,更谈不上什么“出卖”。高等教育需要捐赠,应欢迎捐赠、表彰捐赠。给予某学院冠名如能吸引更多、更大笔的捐款,可用于科研和教学,就应善为运用,大学及学生不会因此而失去什么。

  同样,对捐款者而言,姓名可能被铭刻于楼房建筑或冠于某学院名称上;但作出贡献而不求闻达,其功绩同样会被铭刻于人心、口碑上。

  一些言论激烈的学生、校友,不应再继续对捐款者及校长、校方过多批评;个人纵有不同看法,也应尊重他人的立场,更不应上纲上线,损害感情。(摘自香港大公报;作者:关昭)

 
编辑:张明】
 


  打印稿件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 1024*768 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