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 |新 闻|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科 教|图片|图片库|图片网
时 尚 |汽 车|房 产|视 频|商 城|供 稿| 产经资讯 |出 版|广告服务|演出信息|心路网
■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科教新闻
关键词1: 关键词2: 标题: 更多搜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通讯:专家呼吁给“甘肃简牍”一个真正的归宿

2005年06月16日 11:16

  中新网兰州6月16日电题:专家呼吁:给“甘肃简牍”一个真正的归宿

   中新社记者刘呈军

  文字作为人类文明的主要传承形式,二十世纪初,在甘肃发现的敦煌藏经和西北汉简曾一度震惊世界,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然而,一个世纪过去了,由楼兰、尼雅及敦煌长城沿线发现的大量简牍,截至目前仍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张德芳先生告诉记者,甘肃不仅是最早发现简牍地方,而且也是简牍出土最多的省份。自上世纪初到目前为止,中国出土的汉简有七万三千多枚,而甘肃就多达六万多枚,占中国所出汉简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二。

  张德芳说,在甘肃出土的除汉简外,还有秦简、魏晋十六国简和唐宋吐蕃简,其中简牍文字除汉文外,还包括佉卢文简、吐蕃藏文简等,六万多枚简牍以生动翔实的记载,蕴含丰富的内容再现了中国厚重的文化历史,是一笔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张德芳认为,“甘肃简牍”就其文化、历史和学术价值,如何估计都不会过高,它以生动具体的实物形态记载了二千多年前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民俗、交通、文字书法和科学技术上的真实面貌,使人们在可见可感中体味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面对这样一批珍贵的文化遗产,张德芳感叹地说,由于种种原因,其在保护上至今都还没有一个规范合格的机构和场所,该省考古研究所的地下室作为简牍临时库房,面积也仅只有四十多平米,且经常漏水泛潮,没有恒温、恒湿、防尘和灭菌设施,大部分简牍分装在若干纸盒摞放在铁皮柜子里,一旦搬挪翻检,一些质地疏松的简牍即出现断裂,甚至变成碎渣。

  在如此条件下,简牍入臧时间有的已长达三十多年之久,最短的也有十多年,长期的自然侵蚀,相当一部分简牍已出现变形断裂、朽蚀发霉、变质变色、字迹和墨色黯淡不清的现象,与简牍的巨大价值相比,其保护问题早已显得十分突出,张德芳最后如是说。(完)

 
编辑:贾靖峰】
 


  打印稿件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 1024*768 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