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 |新 闻|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科 教|图片|图片库|图片网
时 尚 |汽 车|房 产|视 频|商 城|供 稿| 产经资讯 |出 版|广告服务|演出信息|心路网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国际新闻
关键词1: 关键词2: 标题: 更多搜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文莱见闻:走进“东方威尼斯”水村

2005年06月25日 13:57

  中新社斯里巴加湾市六月二十四日电 题:走进“东方威尼斯”

   中新社记者 禾木 尹丹丹 章新新

  清晨的阳光洒遍这座城市的每个角落,市区旁宽阔的文莱河水波轻荡。一艘艘五颜六色的摩托小艇往还穿梭,将住在一大片水上木屋的人们接到繁华市区所在的河对岸。那片高低错落、毗邻接连的木屋,就是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的水村,乘艇过河的都是赶去上班、办事的水村居民。

  横亘绵延于文莱河两岸的水村,由十来个建在水上的村落组成,已有数百年历史,据说是世界上最大的传统水上村落之一。一位曾随麦哲伦远航的义大利旅行家将这里誉为“东方威尼斯”,水村由此传名天下。

  数百年时光随河水流逝,今天的水村依然古风犹存。无数根扎浸在河中的粗木桩颜色斑驳,上面搭建着幢幢人字顶木屋。许多房屋看上去十分破旧简陋,但也有不少木屋被收拾得干净漂亮,外墙被漆成乳白色或淡蓝色,走廊和窗下摆着盛开的鲜花。

  在本地华人朋友的陪同下,记者一行走进一户水上人家。供职保安公司的男主人哈吉兹尼尚未下班,女主人外出,招待我们的是同样住在村子里、哈吉兹尼的一位亲戚。

  哈吉兹尼的家令我们大吃一惊:外观毫不起眼的木屋,里面不仅宽敞阔大而且颇为豪华。铺着厚软美丽的地毯、面积达几十平方米的客厅里,居然布置了六、七套不同样式的沙发;客厅后面是分列两侧的五间卧室,走廊一面墙下并排摆着四台电视机;再向里走是一间同样宽大得出奇的厨房与两个洗手间,最后则是工人房与开敞的灶间。

  哈吉兹尼的亲戚告诉我们,这间大屋里一共住着十一个人,包括哈吉兹尼夫妇和他们的两儿两女,以及七个专事清扫与餐饮的工人。亲戚本人和哈吉兹尼都是生于斯长于斯,其父辈、祖辈甚至更远的先祖们都生活在水村。他们的木屋都是自己亲手搭建的。

  水村的居民现有大约一万多人,绝大多数是马来人,而且都像哈吉兹尼家一样世代居住在这里。千万别以为他们是因为穷才住在水村,这里的成年居民多为文莱公务员,收入并不差,每家都有私家汽车停在河对岸。

  外人看来,尽管村里“麻雀虽小,五赃俱全”,清真寺、邮局、警局、消防队、诊所、村委会、加油站、商店无一不有,中小学校多达十多所,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生活废水和污物都直接排入屋下的河中,环境卫生水准实在难以恭维。

  在生活越来越讲究的今天,作为世界上较富裕国家的国民,水村居民为什么还要继续住在故园中?

  “如果要我在陆地和水村之间选择,我仍然选择水村。没什么特别原因,主要是习惯了,而且想去岸上很方便嘛。”哈吉兹尼那位四十二岁的亲戚说。

  记者的本地华人朋友程永年先生的回答则富于诗意。今年四十八岁的他在水村出生、成长,随父母家人水上生活了三十五年,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一场大火迫使他们离水登陆。

  “刚搬到陆上生活的前两年真不习惯。我怀念住在水村时听到的水声,屋子下面文莱河的流水声和雨滴敲打铁皮屋顶的雨声。”程先生的语调中满怀深情。

  告别水村时已暮色初降,天光尚亮,一群孩子兴致勃勃地站在村屋间的木桥上放着风筝。坐在船上渐行渐远,望着淡灰色天空中几片红色的小风筝,似乎理解了水村居民那份说不清、道不明的故土难离情怀。(完)

 
编辑:陶光雄】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打印稿件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 1024*768 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