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 |新 闻|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科 教|图片|图片库|图片网
时 尚 |汽 车|房 产|视 频|商 城|供 稿| 产经资讯 |出 版|广告服务|演出信息|心路网
■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国际新闻
关键词1: 关键词2: 标题: 更多搜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中国新闻周刊》:欧盟对华军售解禁年内无望

2005年06月28日 09:46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在一个没有解禁时限的未来,尽管卢森堡外长让·阿瑟伯恩表示搁置并不意味着放弃,但考虑到下半年英国接掌欧盟轮值主席国这一现实,欧盟对华军售年内解禁希望渺茫

  本刊记者/杨中旭

  欧盟将对华军售暂时“打入冷宫”的时候,距离今年上半年的结束只剩两周。

  欧盟首脑会于去年年底通过的一纸决议言犹在耳:酌请轮值主席国卢森堡在2005年6月底以前完成对华武器解禁的相关准备工作。

  但到6月中旬,欧盟的外长们在卢森堡举行的会议上不仅推迟了解禁的时限,还拒绝设定新时限。

  在一个没有解禁时限的未来,尽管卢森堡外长让·阿瑟伯恩表示搁置并不意味着放弃,但考虑到下半年英国接掌欧盟轮值主席国这一现实,中国人民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宋新宁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军售年内解禁已经无望。

  欧盟“口是心非”?

  人们不禁怀疑,欧盟“核心”法德两国再三重申的“支持对华军售解禁”、“继续对华军售设限已经不合时宜”等论调在欧洲究竟有多大发言权?欧盟为何在解禁问题上障碍重重?

  《纽约时报》援引法国总统希拉克的话说,(军售问题)这是消除欧中关系全面发展的最后障碍。去年5月,温家宝总理访欧之后,中欧关系升格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而军售上政治歧视的存在,就成为这种关系的瑕疵。

  温家宝总理去年年底再访欧洲,并签署了《第七次中欧领导人会晤联合声明》。声明第七条称:“欧方确认,欧盟有解除禁令的政治意愿,并将为此继续努力。”但据中国外交界人士透露,这句话起初并没有出现在声明中。欧方应中方要求,在联合记者招待会召开之前的最后关头将其写进声明。

  这段插曲显示欧盟内部在对华军售的立场上仍然存在分歧。而欧盟的决策机制与联合国安理会的“五常”决策机制相同,25个成员国均拥有否决权。法德核心“嗓门”再大,也无法包揽一切。

  4月中旬,欧洲议会(仅为咨询机构,其表决结果不具法律效力)通过决议,反对对华军售解禁;同时展开的一项民调表明,多数欧盟民众持有相同立场。而一直支持对华军售解禁的德国总理施罗德,近来也因此不断受到在野党基督教民主联盟和联合执政党绿党的攻击。

  造成这一结果的外部因素当然是美国。布什在连任之后的首次出访就选择了欧洲,以期修补和“盟国”因伊战而变得紧张的关系。不过,在对华军售问题上,布什与希拉克、施罗德并未谈拢。即使一月之后希拉克回访美国,双方仍然没有在这一问题上达成共识。

  在这种情况下,为说服欧洲,“美国采用了‘双管齐下’的策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沈骥如说。“他随后明确告诉欧盟,我要买你的空中加油机”。

  美国向来垄断自己的军火市场,此番在空中加油机、舰载直升飞机上对欧盟进行招标,诱惑不可谓不大。超级军火商洛克希德公司也为此表态,更加重了美国在这一问题上的筹码。

  一方面是警告,一方面是利诱。刚刚“扩容”一年的欧盟,尤其是“新欧洲”的存在,面对这样的攻势,难免在对华军售问题上动摇。“拉拢一个国家,比中国说服25个国家要容易得多”。宋新宁说。

  在这一背景下,欧盟最终以和美国一致的借口——担心台海紧张局势加剧——无限期地推迟了对华武器解禁。

  客观定位中欧关系

  1772亿美元,这是中国与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2004年全年的贸易总额。“规模如此庞大,一点纠纷都没有是不可能的”,宋新宁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军售、纺织品,莫不如此”。

  相形之下,美欧之间的贸易纠纷,无论从数量上还是金额上都远胜中国与欧盟、美国的贸易摩擦。此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院长张汉林教授对本刊说,从某种角度上说,世界贸易组织的存在,就是为了解决美欧之间的贸易纠纷。

  因此,一种呼声是要客观看待中欧在军售和纺织品上的争端。“军售也好,纺织品也好,舆论将其‘上纲上线’,会使政府无路可退”。宋新宁说。

  20年前,《欧共体与中国贸易经济合作协议》的签署奠定了中欧双边合作的法律基础。20年后,中欧双边贸易增长10倍、双方领导人不断强调“中欧关系处在历史上的最好时期”、中欧关系已升格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新的态势下,原有的法律文件已然落伍。中欧关系,不仅应在军售和贸易问题上寻求解决之道,而且应该在新形势下重新定位,并将这种定位在实质上予以落实。

  为使“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致成为空中楼阁,上月,中国驻欧盟使团大使关呈远对媒体说,中欧已经取得共识,准备为双方伙伴关系奠定新的法律基础而启动新双边关系协定的谈判。

  “2005年中欧建交30周年,新协议的‘签署’本来应该成为庆贺的‘礼物’”。外交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礼物”本该由“准备”和“启动”两部分组成。但是,双方在军售等一些政经问题上的分歧,以及一些民意的干扰,都让“启动”很难进行,工作长期停留在“准备”阶段。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所长冯仲平对本刊说,分析欧盟可能采取的策略,“首先,发表一项‘政治声明’,指出取消禁令顺应了欧盟与中国的关系以及战略伙伴关系全面健康发展的现状,但并不意味着欧洲希望把中国武装起来。第二,颁布一项得到加强的《欧盟武器出口行为规范》,并对欧盟成员国公布一项‘内部标准’,这样,即便禁运解除,但技术门槛已被大大提高,实际上‘换汤不换药’。第三,签署新的经贸协议”。

  但这些步骤尚未启动。受这些问题影响的中欧关系,在现阶段或许需要重新定位。据悉,温家宝总理倡导的中欧第二届思想库论坛将于7月14日在北京举行。双方智库会就中欧关系的实质进行讨论。

  有学者对本刊说,中欧之间,更像是工作伙伴关系。“战略伙伴”一词所拥有的高度,在现阶段双方尚难达到。此前舆论所谓的“中欧蜜月期”,也应从现实角度冷静审视,并以长远视之。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编辑:张庆华】
 


  打印稿件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 1024*768 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