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新闻中心|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留 学 生|科 教|时 尚|汽 车
房 产|图 片|图片库|图片网|华文教育|视 频|商城|供稿|产经资讯|出 版|广告服务|演出信息
■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关键词1: 关键词2: 标题: 更多搜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郑和下西洋与中国设立“航海日”的启示

2005年07月13日 10:22

  (声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从本网直接下载使用,如欲转载请与原刊发媒体联系。)

  七月十一日,是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纪念日。自今年起,每年的这一天被定为中国“航海日”。国家把郑和首下西洋的日子定为“航海日”,体现了对中国历史悠久的航海文化及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对进一步拓展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振奋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六百年前,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船队,并在随后的二十八年间七下西洋,遍访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早八十七年,比达伽玛绕过好望角早九十八年,比麦哲伦到达菲律宾早一百一十六年,成为世界航海的先驱,其所蕴涵的民族精神超越了国界,成为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

  郑和七下西洋传播了当时先进的中华文化,推动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达到繁荣顶峰。更为重要的是,郑和通过远洋航海实践,向世界宣扬了中国的和平理念。

  六百年前,明朝时的中国实力雄厚,郑和率庞大船队访问亚非三十余国,不是“耀兵异域”,而是“厚施薄取”。这支由二万七千多人组成的当时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海军舰队”,足以征服航线沿途的所有弱小国家,但郑和并不像军力不足其十分之一的西班牙、葡萄牙后继者那样,既没有抢夺过黄金、钻石、香料,也没有占领过一寸海外领土,更没有向这些地方殖民。相反,所到之处,还向当地人民赠送中国的精美礼品,传授中原发达的天文历法和农业技术,还帮助调停当地不同国家和族群之间的矛盾。

  他们带去丝绸、瓷器、茶叶、字画等丰富物产和先进的技术,换回胡椒、亚麻、工艺品等当地物产;所经之处,化干戈为玉帛,经贸加速融通,文化和谐交流,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

  这种不以大欺小、不恃强凌弱的宽广胸怀和友善交往,即使在今天,仍然在爱和平、求发展的人们中产生强烈共鸣。

  在郑和下西洋后出现的西方殖民航海模式,其特征则是以掠夺贵金属、土地和进行殖民统治为目标,以武力征服为手段,强制改变当地人民信仰,摧毁当地固有文化。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李约瑟论证指出,郑和船队留下的是和平、友谊、互利贸易和相互尊重;而西方航海模式留下的是血与火的征服与摧毁。

  随着郑和传奇故事的尘封,领先世界一千多年的华夏文明的最后一个辉煌年代结束了,一八四○年之后,中国更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数民族先知、先贤奋斗了一个半世纪,在世界进入二十一世纪之际,中华民族又一次看到了重新崛起的曙光,中国以正在和平崛起的大国形象展现在世界面前。

  二十一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思想和观念意味着开放、文明、先进和崛起。中国拥有三百多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有一千四百多个港口和二十一万艘运输船舶。中国外贸进出口物资百分之九十由海运承担,是世界第三大造船国。今日的中国,比历史上的任何时代更加离不开海洋:石油需求,已有一半须依赖海洋;实现国家统一,必须跨越海洋的屛障;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供给,将主要依赖于海洋;海洋经济作为未来国家经济的重要构成,更必须以海洋作为母体和舞台。

  然而,国人的海洋意识不仅比美、英、日、俄等海洋强国淡薄,连周边的邻国也不如;现有的海洋经济与所拥有的万里海疆和三百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极不相称;对海洋的自然认知、考察与硏究也让我们感到汗颜。更有甚者,中国的海权仍遭周边国家的轻蔑与挑战,中国的海洋大陆架资源长期遭受别国的蚕食甚至掠夺;中国海军至今还不能无所顾忌地冲破“第一岛链”的束缚,彻底摘掉“近海海军”的帽子。

  因此,国家设立“航海日”,对于开发海洋、维护海权、加强海防、实现建设航海强国和海洋强国的目标,具有十分深远的战略意义。中国应继续沿着改革开放的道路,以海洋般宽阔的视野观察世界,用海洋般的胸怀拥抱世界,走出一条崭新的和平崛起和发展之路。(摘自澳门日报7月13日社论)

 
编辑:张明】
 


  打印稿件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
[京ICP备050043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