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新闻中心|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留 学 生|科 教|时 尚|汽 车
房 产|图 片|图片库|图片网|华文教育|视 频|商城|供稿|产经资讯|出 版|广告服务|演出信息
■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科教新闻
关键词1: 关键词2: 标题: 更多搜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郑和之旅沟通各国:承历史传统,促和平发展

2005年07月15日 14:06

  中新网7月15日电 人民日报今天发表评论员文章《承历史传统,促和平发展——二论郑和下西洋的启示和精神财富》指出,郑和下西洋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主动发展对外关系的壮举。当今世界不同国家之间呼唤沟通合作,不同文明之间需要相互尊重,中国人民将继承爱好和平的美好传统,做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

  文章说,600年斗转星移,许多细节都已隐没在历史之中,然而在沧海桑田的异国他乡,仍然能找到当年“和平之舟”的身影;东南亚一些国家的人民,至今仍在深情地纪念着郑和。这一切表明,郑和下西洋所体现的和平发展的理念与实践,为世人认同,为世界称道,为人类和谐相处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和平实践。明朝中期的中国,是一个综合实力走在世界前列的强国,但中国人没有恃强凌弱。在郑和云帆高张的航行中,传播的是中华文化中“和为贵”的思想精髓,展示的是中华民族要玉帛不要干戈的发展思路。“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一视同仁,不能众欺寡、强凌弱……”这是郑和随带国书中的话。正是因为将远航的目的定为“以德睦邻”,才创造了一种“中外通和,万国来朝”的外交局面,留下了一段“四海一家,共享太平”的文化盛景。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主动发展对外关系的壮举。它带去的是友谊和瓷器、工艺和文化,传播的是中华民族的科学技术,撒下的是友谊和文明的种子,架起的是与世界沟通的友谊桥梁。不仅展示了一个强盛之国海纳百川的宽阔胸怀,也建立了一种和平友善的国与国交往模式。穿越历史云烟,面对当今现实,这种和平发展的精神财富显得格外珍贵。

  文章强调说,今天,关于郑和的研究和纪念正在世界范围掀起波澜。人们回望600年前的那次伟大远航,并非为了追念一个人的壮举和一个时代的荣耀,而是纪念郑和下西洋所代表的国际交往中的一种历史传统,纪念在这次伟大远航中不同文化相互走近的可贵姿态。

  这种纪念使得世人得出这样一种认识:和平发展凝聚着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价值取向和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这种纪念,也让我们增强了这样的信念:中国人民爱好和平,需要和平,永远做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

  文章最后指出,当今世界,不同国家之间呼唤沟通合作,不同文明之间需要相互尊重。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国际关系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回眸先贤,凝视历史,中国人民将继承千百年来热爱和平、睦邻友好的优良传统,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尊重世界多样性,努力实现全球经济均衡可持续发展。

 
编辑:贾靖峰】
 


  打印稿件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
[京ICP备050043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