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新闻中心|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留 学 生|科 教|时 尚|汽 车
房 产|图 片|图片库|图片网|华文教育|视 频|商城|供稿|产经资讯|出 版|广告服务|演出信息
■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关键词1: 关键词2: 标题: 更多搜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中国石油巨头海外探身不断 油价“高烧”仍难退

2005年08月26日 15:26

  中新网8月26日电 据《中国经济时报》报道,前后间隔不到一个月,两家石油巨头先后探身海外,并都抛出了价值不菲的“绣球”。前者折戟而归,后者前途难料,这两起背景不太一样的海外收购大手笔因跟石油有关而引人遐想不断。

  国内油价要准备支付中国溢价

  “但从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国在全球为收购石油资产所愿意付出的代价是惊人的。”陈功坦言。

  一个简明的统计表明,中石油在苏丹的采油历时已近10年,截至2003年底,投入的资金已经达到了约27亿美元。而计划中的、也是备受争议的从俄罗斯到中国大庆的石油输送管线的投资规模是25亿美元,而中哈石油管道建设项目,预计最后的总造价将会达到30亿美元。

  陈功在分析这些数据之后强调,中国石油巨头大量收购境外石油资产的举动,必然会带来巨大的成本开支,而所有这些资金压力最终会反应在成品油的价格上,使得国内市场价格在国际价格趋于稳定之后继续维持上扬态势。因而,他预料:未来的国内能源价格的变化趋势将无可避免的出现一种逆过程,在原来力求与国际价格接轨联动之后不久,国内价格又会与国际价格波动出现脱钩的状况。“显然,这并非是一个消息,中国的能源消费者,必须为此做好支付国内溢价的准备。”

  “作为一个公司,它首先要对股东负责,因而即使其因为是国有企业在外界看来有一种社会责任来保证国内供应,但它会在考虑国家利益的同时还要考虑公司利益,因而在它的最后经营上究竟是会把油运回国内还是直接在国际上销售,外人不得而知。”查道炯分析。

  此外,查道炯还提到目前国内油价的定价机制,认为巨头在海外的收购并不会影响到国内油价,因为目前油价是与新加坡、鹿特丹和纽约三地市场价格挂钩的,所以国内供应的增加也不会表现到价格上。

  “我们的油价完全是和国际接轨的,价格肯定是随着国际原油来。所以国内油价最终还是取决于国内的定价机制”社科院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史丹说。

  她认为,尽管现在的定价机制完全与国际接轨,但是有一定的滞后效应,因而造成国内调价与国际油价走势可能并不一致。

  “高烧”妙药在炼化能力的提高

  “国内成品油价格是导致消费和生产层面影响的主导价格,由于对昂贵石油资产的收购,预计这个价格将还会继续上涨,而最终社会、经济的承受极限在那里,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一般的估计是以93号汽油的价格作为参照,当其售价超过每升5元的价位时,会对中国经济造成明显的影响和冲击。”陈功这样分析国内油价的状况。因而,他认为,鉴于这种情况,如果国内价格突破这个极限后,政策干预、财政补贴以及优惠金融资本必然会适时介入,这些因素可能阻止油品价格的进一步非理性上涨。

  对于国内油价的“高烧”问题,史丹觉得还是应该对定价机制进行改革,而进行改革的重点就在成品油,在成品油价格的制定上要考虑整个产业链上下游各个环节的匹配问题。

  “我们石油企业的致命伤在炼油能力,因而,炼油企业应该提高炼化能力。石油产业链分为生产和炼化,根据发改委之前公布的数据,石油企业亏损主要是在炼化环节,如果炼化能力上来了,即使原油价格上浮,也可以自身消化。”查道炯分析。

  他认为鼓励提高重质油的炼化能力非常重要。在这点上,查道炯还提出了一个比较新颖的观点:国家在宏观上将国内油价提高的那部分作为提高炼化能力的专用资金,这样对整个的发展非常有效。

  “我们不能只是在讨论高油价,而不去想解决办法,提高炼化能力是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查道炯强调。(祝慧)

 
编辑:姚笛】
 


  打印稿件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
[京ICP备050043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