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 |新 闻|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科 教|图 片|图片库|时 尚
汽 车 |房 产|视 频|商 城|供 稿| 产经资讯 |出 版|广告服务|演出信息|心路网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关键词1: 关键词2: 标题: 更多搜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分析人士:“十一五”期间中国发展模式将有嬗变

2005年10月08日 18:55

  众所瞩目的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8日上午在此间开幕,全会将审议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方略。从会前透露的信息看,中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将继续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同时特别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

  分析人士认为,“十一五”(2006-2010年)规划是中国领导人提出科学发展观后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与以往的五年计划相比具有转折性的意义。对于中国未来更长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来说,科学发展也应成为一个“硬道理”。

  9月29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今后五年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这表明,“十一五”将是一个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规划。

  今年8月份,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就“十一五”规划专程赴豫赣鄂三省调研,考察的重点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问题。他强调,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

  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指出,中国早在“九五”(1996-2000年)计划中就明确提出要使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但总体来看至今仍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技术上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中国建立新的发展模式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意味着:中国要从过度依赖资金、自然资源和环境投入,以量的扩张实现增长;转向更多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术进步,以提高效率获取经济增长。

  “十一五”固然是前十个五年计划的延续,但这五年对中国未来的现代化进程来说极为重要。在2006年起的五年里,中国能否使经济社会发展步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将决定到2020年能否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以及到本世纪中叶能否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

  从1978年到2004年,实行改革开放的中国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9.4%,目前已成长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和第三大贸易国。中国的兴起成为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

  但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老路,已经走到尽头。2004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球的4%,但消耗的一次性能源约占全球的12%,淡水占15%,氧化铝占25%,钢材占28%,水泥占5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梦奎说,占世界85%的人口正陆续进入工业化阶段,全球性的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尖锐,使中国的现代化面临严峻挑战。即使国际市场能够弥补中国资源之不足,生态和环境破坏的沉重代价也难以承受。

  2003年以来出现的投资过热问题,使中国旧的发展模式的弊端表露无遗,也使科学发展观成为全国上下的强烈共识。

  据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等,都将成为“十一五”规划的战略目标,这些关键词描述的也就是中国的新发展模式。

  分析人士指出,“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和将达到空前的广度和深度,中国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将对世界产生极重大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实现了科学发展,才可能实现对内的“和谐发展”和对外的“和平发展”。

  (来源:新华网,作者:顾钱江、赵晓辉)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
[京ICP备050043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