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 |新 闻|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科 教|图 片|图片库|时 尚
汽 车 |房 产|视 频|商 城|供 稿| 产经资讯 |出 版|广告服务|演出信息|心路网
■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国际新闻
关键词1: 关键词2: 标题: 更多搜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中国崛起”势不可挡 美国对华政策面临调整

2005年11月18日 09:38

  中新社华盛顿十一月十七日电 题:美国对华政策面临调整

  中新社记者 余东晖

  此间学者认为,以美国副国务卿佐立克最近在纽约的讲话为标志,在“中国崛起”势不可挡的背景下,美国的对华政策正在调整,即从是否要遏制中国的争论,转向考虑如何与中国接触。而布什访华正是对这种调整的确认。

  佐立克的讲话被认为是美国政府对华政策最新、最全面的版本。各方人士在分析这个讲话时都注意到,美国面对“中国崛起”,一方面肯定中国不是前苏联,不会挑战现行国际体系;另一方面担心中国成为“火龙”。因此美国希望不仅接纳中国为国际社会的一员,更要使中国成为“利益合伙人”(Stakeholder),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负责任的作用。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资深研究员黄靖在接受本社记者专访时指出,佐立克的讲话意义重大,标志着美国对华政策到了转折点。美国政策制定者的主流意见已经从以前视中国为体制外的发展中国家,到现在将中国看作体制内已发展起来的国家。说通俗点,就是中国已经“登堂入室”,与美国在“一条船”上,双方是共存和相互依赖的关系。这种战略认识和评估的转变,必然导致对华策略的根本转变,即美国国内对华政策的争论不再是“要不要遏制中国?”,而是“如何与中国接触,是以诱导为主,还是以施压防范为主?”尽管“鸽派”和“鹰派”的侧重点不同,但黄靖认为,目前布什政府对华接触还是以“诱导”为主。

  相比之下,美国丹佛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赵穗生更愿意把佐立克的讲话看作是一种“回归”,即布什政府“九一一”以后一直在调整对华政策,现在终于回归到前七任总统与中国开展战略合作的主流轨道上来。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一直主张这种战略合作,而赖斯主政国务院后,延续了这条主轴线。相反,那种排斥遏制中国的声音虽然时有所闻,但不代表美国政府对华政策的主流。

  被认为“鹰派”代表人物的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在主掌五角大楼五年之后,上月终于踏上了中国的土地,这也被看作是布什政府加强与中国战略对话的迹象,访问效果广受好评。

  赵穗生指出,拉氏访华是中美两军关系正常化的标志,布什访华将促使两军关系进一步正常发展。人们注意到,拉氏访问北京时,对中国军队现代化的论调发生了变化,今年六月在新加坡他质疑中国发展军力的必要性,到了北京他强调的是中国军力增长的透明度。这说明拉氏认识到中国军事现代化也是遏制不住的,美国关注的是中国的意图和目的。在经历了一系列事件后,拉姆斯菲尔德在白宫的说话份量有所下降,因此他本人也在调整,向美国主流对华政策靠拢。

  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高级研究员伊可诺密认为,美国正在打开美中两军交流的大门,在信息共享、军事热线、训练等方面都可能有所作为。与过去五年两军缺乏互谅,都视对方为威胁相比,这是一个重要的步骤。布什访华继续推进两军合作,可能成为美中元首峰会的成功点之一。

  在美中两军关系正常化的同时,美日也在加强军事合作,美日同盟引起了中国人的关注和担忧。

  对此,黄靖认为,美国认识到“中国崛起”必然改变亚太地区的战略平衡,美国与中国和日本都加强关系,试图形成美、中、日的三方框架,这样有助于亚太地区的稳定。这一点从佐立克讲话中呼吁美中日一起努力,处理未来的挑战,可看出美国政策的端倪。赵穗生也表示,美国并不欢迎中日对抗,美日同盟虽有牵制中国的因素,但总体上美国还是希望三方通过战略合作,形成相互均衡的关系。

  伊可诺密指出,美日关系是亚太地区最强劲的关系,布什与小泉的关系也很有效率。布什政府极力推动日本在本地区发挥更大作用,但明显改变日本防御政策的做法势必引起本地区其它国家的强烈担忧,所以美国必须谨慎处理这个问题。完

 
编辑:赵海燕】
  相关专题:美国总统布什访华


  打印稿件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
[京ICP备050043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