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新 闻|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留 学 生| 科 教| 时 尚| 汽 车
房 产|图 片|图 片 库|图 片 网|华 文 教 育|视 频|商 城|供 稿|产 经 资 讯|广 告|演 出
■ 本页位置:滚动新闻
关键词1: 关键词2: 标题: 更多搜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岭南写真:昔日“圣旨”碑今安在?

2006年02月10日 09:01

  中新社肇庆二月九日电 题:昔日“圣旨”碑今安在?

          作者 黄耀辉 区静怡 吴文颂

  如果不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广东高要大湾镇西坑村民在小溪中的一块踏脚石,至今将仍是一块不为人知的“圣旨”碑。

  “‘圣旨’到!”在西坑村,村长冼乃雄一声吆喝,只见他从柴房里搬出一块长方形的石碑,石碑上以阳刻刻着的“圣旨”二字十分清晰。

  据冼乃雄介绍,在其搬出石碑的柴房附近,有一条浅浅的小溪。他称,石碑原本就是放在小溪中被人踏脚洗衣服的。石碑上的字是认识的,但没有人去理会这是什么碑。

  冼乃雄五十有余,他也不知石碑是何时放在这里的。在村里建设生态文明村之际,冼乃雄想起了这块石碑,把它搬回自家柴房,等待有关部门和专家考证。

  村中七十多岁的冼二牛回忆说,这块“圣旨”石碑在他幼年时期,是嵌在村口处一个门楼正中央的,而“圣旨”碑下方分别写着“冼门宗氏 百世留芳”八个大字,村民管它叫“百岁楼”。

  当地资料显示,西坑村人杰地灵,在距今两百多年间,先后出了一批进士、举人、贡生等享有功名的人。朝廷认为这小小的村庄人才辈出,实在可贵,决定为该村立一个门楼,并赐给该村赫然醒目的“圣旨”石碑,要求所有人经过门楼都要下跪磕拜表示敬意。而当年该村的进士冼杰元,深得帝皇的欣赏,赐予其免死金牌,又名“金锁银喉”。

  随着清朝的没落,当地的门楼、石碑也失去了荣耀。再后来,竟被不知情由的人在扩建村道时把它们拆除了,“圣旨”石碑因此而被遗弃。

  据当地人介绍,西坑村大部分村民都姓冼,该村冼氏至今已有十三代近三百年的历史。村民说,冼姓是从沈姓演变过来的:从前有一沈姓人在朝廷当官时冒犯皇上,为逃避残忍的“诛九族”惨祸,一部分沈姓族人把“沈”改为“洗”,左边保留水字边旁以警后人不忘宗祀,右边变通以躲避灾难,最后又从“洗”演变成“冼”。

  在西坑村有一座“锦石洗公祠”,门牌上还依稀能看见刻着“清同治年”字样,记载从“沈”到“冼”姓氏演变的一个最好见证。

  走进西坑村,四处可见一些房屋还保留着“几”字形的清代建筑风格和拱形门窗和圆柱排列的民国建筑风格。村中有一座三层高的小楼,三层楼房写着“得月楼”三个字,以示此楼当年的气派。

  村里还有一间酒堂,除了正门是一个大拱门外,门的正中是一个蓝色的五角星,样子庄严。酒堂的门牌被一些婚联贴得看不出名字来,但可以看到门牌下方有“民国三十四年”的小注。

  冼乃雄说,这里曾是抗战时期国民党高要县县府的临时驻地。该村的冼维奇和冼大平父子曾经出任国民党时期的县长、省参谋,而冼岳龄曾任国民党的师长。

 
编辑:邱观史】
 


  打印稿件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
[京ICP备05004340号]